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

ID:13246206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1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_第1页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_第2页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_第3页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_第4页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读思结合,“以读促学”正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继承,苏教版中的“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正是如此,意为要放声读,沉浸其中,读出真味,如此方能理解文章之意,品出作品的妙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头脑清醒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现状,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解读文本,张扬个性  “一

2、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相同的作品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思想对文章进行再创造。而这个创造过程是与诵读者个人的阅历、水平、能力相关联的。比如李商隐的《无题》,历来没有固定结论,这正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文本时的个性解读。而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般人解为爱情、理想,而王国维却将之理解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带着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读来韵味自是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可做多元解读的文本,很多教师却倾向于对文本进行一元解读,只愿求同而不敢求异,常此以往,学生便习惯性地依赖教师的解读,而不愿

3、自己深入文本了,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最终将走向程式化的朗读,“以读促学”更是无从谈起。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生了解苏轼生平的前提下,笔者是如此尝试的:教师不先解读文本而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请学生单独朗读。发现学生对文段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语调低沉缓慢,若有千斤之重,饱含沉痛之感。而有的学生在前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无奈低沉的语调后,语调渐高,充满昂扬之势。这时,笔者抓住这细微不同之处,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如此处理,由此引发了苏轼情感是“消极”

4、还是“旷达”的争辩,学生不仅在文中寻找依据,还拓展到苏轼的其他文章,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二、教师点拨,学生融情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最动人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沉重的生活体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音乐家弹奏出美妙的曲子在于其能够融入作品之中,朗读亦然。只有朗读者真正理解这种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之时,

5、他的朗读才具备打动人心的效果。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能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己初步掌握文本的基础之上应做进一步的指导工作,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掌握全文的思想感情。  以《荷塘月色》为例,这篇美文虽很著名,但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却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心情。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带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作者借荷塘月色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在月色下的荷塘中寻得内心暂时的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梦醒之后,苦闷依旧;“这时候最热闹的,

6、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本文是幽美与凄美的交融,寓情于景,在诵读时必须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在舒缓的基调中见沉重,于喜悦的情感中见哀愁,虽有短暂的宁静,飘渺的希望,最终却归为“什么也没有”的失落。如此,方能准确把握文本的复杂情感路线。  三、把握文体,抓住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的串讲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独自唱主角而不让学生参与进来,势必难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功感。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教师在遇到具体文章时如依据文体特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必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

7、能力。  诗词是用凝练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意境,重在情感的抒发,是最适于诵读教学的,在读中去体悟文本。比如《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气势磅礴,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诗人感慨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借着飘然的醉意,一吐胸中的抑郁。由此确定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的,并沿着诗歌的脉络体会诗人汹涌奔腾的思绪,加上诗人浪漫夸张的语言、错综跳跃的韵律和收放变化的节奏,诵读时起伏跌宕,奔泻流淌的诗韵就一展无遗了。  小说诵读教学的重点则应放在分析人物的形象和语言

8、的品味上。如《林黛玉进贾府》,对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进行赏析,诵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等语句,从而揭示其性格以及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用以读促学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串讲。由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的疑点,借助工具书或者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语境来理解。戏剧以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其突出特点是分角色,因而最适合分角色朗读。散文脉络清晰,以抒情为主,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