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ID:13194718

大小:3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1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_第1页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_第2页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_第3页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_第4页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不强调学生提出问题,无意间损害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也感受到:年级愈高,上课踊跃发言、提问的人数愈少。这是否表明,教育正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就我国教育的现实而言,“问题解决”这一口号,在客观上淡化了“问题提出”的意识。因此,强调“问题提出”比强调“问题解决”更重要,更具有紧迫性。笔者结合自然科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12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是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时,才会形成渴求掌握和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所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活跃课堂气氛,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要求是:1.以问题为导向。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问题提出”的自觉意识。事实上,让学生在一个不具有问题导向的情境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几乎是难以进行的科学活动。2.以一定的科学知识点为依托。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科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的不应是静态的科学知识,而应是科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科学情境。因此,根据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提出科学问题,便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3.与学生已有的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情境是科学问题产生的土壤,科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科学情境进入学生的12 “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科学思维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科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情境的创设应突出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取材于日常生活;在小学高年级,科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提取素材,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结合;在初中阶段,科学情境的创设则应突出科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5.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的,应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科学活动。只有当科学情境在内容上富于挑战性和探索性,才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1.根据所学的具体问题进行提问(1)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①根据日常生活现象提问。例如,某学生在河边散步,看到两女士在潮湿的河滩上行走,一个穿高跟鞋,一个穿平跟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她们留在河滩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②根据实验现象提问。例如,观察实验,为什么将筷子插入水中,发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生弯折现象?③根据资料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例如,直升飞机能在空中某12 一点停留,这是为什么?(2)通过对不同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①寻找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关系及规律,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或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提出问题。例如,分别用手和弹弓将石子弹出,造成不同的打击效果,从而提出问题: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比较两种现象、概念或器材的异同点提出问题。例如,观察蒸发和沸腾的现象,提出蒸发和沸腾有何异同点?又如,通过实验,比较导体和绝缘体有何异同点?③寻找相同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例如,将电流表分别接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与支路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有何关系?(3)根据具体知识内容提出问题。①物理现象的提问可以有如下几方面: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个现象中有什么规律?这种现象分为几种情况?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②物理概念的提问。对于物理概念,尤其是物理量,在探究时可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分析归纳情境所体现的内在规律。例如,研究“压强”时,提出问题的过程如下:设置问题情境——取相同压力产生不同效果的事实,分析归纳——不同接触面积情况下产生效果是不一样的,提问:如何描述这种现象?(用什么语言来描述)③12 物理规律的提问。对于物理规律,一般可先设置隐含该规律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提出问题的过程如下:设置情境——转动投影仪的反光镜,使反射光随之改变(或改变光源的方向),引导学生提问: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2.利用创造学方法提出问题(1)运用“逆反思考法”进行提问。逆反原理就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反面去进行探究与提问的方法。例如,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生磁”,引导学生运用逆反原理可提出新的问题:磁能生电?从而推开了研究电磁感应的序幕。(2)运用“列举览表法”进行提问。指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改变观点,进行思考,对一个问题一般可从以下9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①能否它用?②能否借用?借用其他原理方法等。③能否改变?改变颜色,形状等。④能否扩大?包括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⑥能否缩小?包括变小或去掉某些因素。⑥能否代用?用其他方法、器材等。⑦能否调整?调整布局,结构顺序等。⑧能否颠倒?颠倒上下、正反、作用等。⑨能否组合?部件、功能、原理等的相互组合。例如,在学习《温度计》一节时,当主要内容结束后,就可提出如下问题:①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他用途?(例如可以做成热敏报警器、工艺品等)②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做成的,能否用其他原理制成温度计?(如利用双金属片性质制成金属温度计,利用气体热膨胀制成气体温度计)③能否根据你的需要做成其他形状的温度计?(如弯曲的)④温度计的玻璃内径变大将会怎样?⑤要使温度计的质量轻些应如何做?⑥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⑦测量温度的步骤能否调整顺序?3.通过实验提出问题12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中学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第二步:将主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不强调学生提出问题,无意间损害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也感受到:年级愈高,上课踊跃发言、提问的人数愈少。这是否表明,教育正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就我国教育的现实而言,“问题解决”这一口号,在客观上淡化了“问题提出”的意识。因此,强调“问题提出”比强调“问题解决”更重要,更具有紧迫性。笔者结合自然科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12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是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时,才会形成渴求掌握和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所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活跃课堂气氛,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要求是:1.以问题为导向。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问题提出”的自觉意识。事实上,让学生在一个不具有问题导向的情境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几乎是难以进行的科学活动。12 2.以一定的科学知识点为依托。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科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的不应是静态的科学知识,而应是科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科学情境。因此,根据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提出科学问题,便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3.与学生已有的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情境是科学问题产生的土壤,科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科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科学思维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科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情境的创设应突出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取材于日常生活;在小学高年级,科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提取素材,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结合;在初中阶段,科学情境的创设则应突出科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5.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的,应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科学活动。只有当科学情境在内容上富于挑战性和探索性,才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1.根据所学的具体问题进行提问(1)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①12 根据日常生活现象提问。例如,某学生在河边散步,看到两女士在潮湿的河滩上行走,一个穿高跟鞋,一个穿平跟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她们留在河滩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②根据实验现象提问。例如,观察实验,为什么将筷子插入水中,发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生弯折现象?③根据资料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例如,直升飞机能在空中某一点停留,这是为什么?(2)通过对不同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①寻找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关系及规律,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或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提出问题。例如,分别用手和弹弓将石子弹出,造成不同的打击效果,从而提出问题: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比较两种现象、概念或器材的异同点提出问题。例如,观察蒸发和沸腾的现象,提出蒸发和沸腾有何异同点?又如,通过实验,比较导体和绝缘体有何异同点?③寻找相同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例如,将电流表分别接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与支路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有何关系?(3)根据具体知识内容提出问题。①物理现象的提问可以有如下几方面: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个现象中有什么规律?这种现象分为几种情况?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②12 物理概念的提问。对于物理概念,尤其是物理量,在探究时可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分析归纳情境所体现的内在规律。例如,研究“压强”时,提出问题的过程如下:设置问题情境——取相同压力产生不同效果的事实,分析归纳——不同接触面积情况下产生效果是不一样的,提问:如何描述这种现象?(用什么语言来描述)③物理规律的提问。对于物理规律,一般可先设置隐含该规律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提出问题的过程如下:设置情境——转动投影仪的反光镜,使反射光随之改变(或改变光源的方向),引导学生提问: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2.利用创造学方法提出问题(1)运用“逆反思考法”进行提问。逆反原理就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反面去进行探究与提问的方法。例如,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生磁”,引导学生运用逆反原理可提出新的问题:磁能生电?从而推开了研究电磁感应的序幕。(2)运用“列举览表法”进行提问。指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改变观点,进行思考,对一个问题一般可从以下9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①能否它用?②能否借用?借用其他原理方法等。③能否改变?改变颜色,形状等。④能否扩大?包括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⑥能否缩小?包括变小或去掉某些因素。⑥能否代用?用其他方法、器材等。⑦能否调整?调整布局,结构顺序等。⑧能否颠倒?颠倒上下、正反、作用等。⑨能否组合?部件、功能、原理等的相互组合。例如,在学习《温度计》一节时,当主要内容结束后,就可提出如下问题:①12 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他用途?(例如可以做成热敏报警器、工艺品等)②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做成的,能否用其他原理制成温度计?(如利用双金属片性质制成金属温度计,利用气体热膨胀制成气体温度计)③能否根据你的需要做成其他形状的温度计?(如弯曲的)④温度计的玻璃内径变大将会怎样?⑤要使温度计的质量轻些应如何做?⑥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⑦测量温度的步骤能否调整顺序?3.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中学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第二步:将主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第三步: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第四步:进一步延伸,培养问题意识。(1)在试管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12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上述反应用过的提取出来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后将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与加入前所称量的二氧化锰进行对比,加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