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84832
大小:2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1
《试论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兼谈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试论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兼谈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试论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兼谈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 [论文摘要]与其所处的生态构成生态语言系统,生态语言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藏语作为藏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在传承和发展藏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和现实等种种原因,藏语的功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保护语言。保存其所负载的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实践证明,双语是一条有效的可行之路。实行双语教育,既能达到保护民族语言的目的,又不影响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沟通,从而可以实现语言和文化的良性循环。 [论文关键词]藏语 生态保护 双语 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E.Odum为生态学下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换言之,即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因素之间以及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如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自然界中构成各种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如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农田等均为不同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此种现象即为“生态平衡”。 从传统意义上讲,生态学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但也带来了诸如、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人们逐渐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科的生态学化。这样,生态学的原理就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文艺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语言生态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生态语言学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自然、社会、文化、人群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语言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构成生态语言系统。语言生态环境包括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两部分,外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组成,内生态环境是指语言的各构成要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 外生态系统的前3个子系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合称为自在环境系统,人群系统称为自为环境系统(如图)。自为环境系统处于自在环境系统与语言系统之间,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能动结构。一方面,它从自在环境系统中摄取能量信息,同时自身也不断产生新信息,而且把吸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输入语言系统;另一方面,人群系统又运用语言系统信息功能,反作用于人群自身,重新调整能量信息在人群的不同层次、不同集团中的分布,不断推动人群的进步。 语言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能动性。语言系统一旦在某一文化结构中形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的各层次之间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同时,语言系统又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系统不断与各环境因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系统某一环节出现了故障,那么整个语言系统就会受到破坏。 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言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语言工作者可以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立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规范。语言规范化就是根据语言发展的各方面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把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妥善地加以处理,以使语言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为达到语言生态的这一“理想状态”,各国使用者都在努力推行本国或本语言的共同语,如汉民族推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英吉利民族推行以伦敦方言为基础方言的英吉利共同语,意大利民族推行以多斯岗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意大利共同语等,目的都是使语言实现良性循环。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人要的交际工具。由于发展和等种种原因,藏语形成了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藏文据传是公元7世纪前叶,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代王松赞干布派大臣图弥·桑布扎等人到印度留学,图弥·桑布扎返藏后统一、规范原始藏文而形成的。随着藏文的推广使用,藏族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博学多才之士,他们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藏文典籍,从数量上说,仅次于汉文典籍。这些文献涵括了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天文历算、、卫生、科学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科学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面对当今世界一体化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藏语文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藏语与汉语、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汉语普通话的作用日益增大,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藏语文的使用和学习受到了巨大冲击,藏语文的社会功能有弱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事实,一些藏族群众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学习本民族的语言,藏族年轻人也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如考试、升学、就业等)而忽视母语的学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母语危机”。 濒危语言现象全球存在,同时濒危语言问题也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1992年国际语言学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语言大会上,濒危语言问题被定为这次年会的主题,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该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于199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关于濒危语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濒危语言问题也引起了语言学家、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部分学者开始对少数民族语言转用、语言濒危现象进行研究,2000年10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杂志社共同召开了“中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一些刊物发表了有关濒危语言的论文。 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据一些学者的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只剩下6000多种语言,而在21世纪,其中有一半行将消失,也就是平均每两周消失一种语言。这些数字也许有不确切的地方,但它说明了一个客观事实全世界现有的语言在不断减少,很多语言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在有一定权威的 也许有些人会说,世界上的多达6000多种,一些消亡了,就让它消亡吧,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但是说这些话的人没有看到,语言不仅仅具有交际功能,更具有功能,且是文化总体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与文化的其他部分不可分割。一种语言的消亡对人类文明所造成的损失,无异于一场生态灾难或珍稀生物物种消亡所造成的损失,是对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内“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且,“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某种意义而言,比物种资源、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更为重要。” 实际上,世界上多种语言并存是一种文化生态。德国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洪保特(Humboldt)说:“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可以认为是一个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或者是对世界认识和把握的某种“偏好”。比如,藏民族倾向于形象思维,表现在构词上常常是“以其所知喻其所未知”。如词语somang(梳子),直译为“多齿”;ngolta(镜子),直译为“看脸的”;shingbe(棉花),直译为“树上的羊毛”;vgokhrid(领导),直译为“牵头”等。又如,藏语的基本句式是“主一宾一动”,它与行为的先后次序不完全一致,如calagnyos(东西买),bodyigvbri(藏文写),dpechavdon(书读)等,这种语言结构,反映出藏族人民更看重结果、强调行为的施事对象这一特点。“假定人类只有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人类的认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泥潭。语言一多,就可以防止这种危险,因为语言多,就等于认识现实的途径和方法多,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张公瑾教授也指出:“多掌握一种语言就是多一种交际能力,多一种文化体验,多一种观察事物的视角,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在语言中凝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财富,最主要的部分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中,母语与其他文化成分和谐地构成民族文化的总体,这就是语言的文化价值。语言的文化特质,使其对于一个民族尤为重要,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丧失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语言生态共生的关系角度来看,多语种的和谐发展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得以欣欣向荣的发展,就是因为人类有能力发展出多样的语言和文化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正如阿拉斯加土著民族语言中心的米凯尔·克劳斯所说:“多种语言并存有诸多好处,例如保存了某种语言,就可以将其的历史、文化以及科学知识传给下一代。在现代知识里。不少是从使用动植物的传统治疗中提取出来的,如果土著民族的语言不存在的话,那么有关当地的动植物的重要信息也就无从得到了。” 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又保持母语的活力,可行之道便是推行双语。双语教育是引导人们在母语之外,学习和掌握另一种语言。中国人学习,少数民族学习,在民族地区的汉族学习民族语,都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双语化”是当前突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掌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实行双语制有其合理性。第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千百年来,汉族和其他几十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有着悠久历史,双语现象由来已久。第二,从双语、双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媒介,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双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在双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吸收、融汇并传播两种文化。因此双语教育既担负着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又担负着吸取人类所有先进科学文化,用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重任。 当然双语教学必须主次分明,母语教学应放在首要地位。对藏族来说,藏语是母语,藏文是本的文字,藏语和藏文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腾飞的翅膀。一般来说,母语是开发民族智力的资源,是发展民族科技的工具,是学习先进文化的先导。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以母语为教学工具的专家会议上指出:“母语是入门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维持一个土著集团的文化,母语教育是最好的向导和工具。”我国老一辈学家严学窘也指出:“母语是教育的最好手段,是继承文化的最好工具,是促进人民参加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标志,是消灭文盲、愚昧、歧视和贫困的有力斗争武器。”人的一生,通常都离不开母语,母语一般是人们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它记载了本民族在进程中积累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其思维方式为人们所熟悉。实践证明,学校教育采用与学生思维一致的母语以及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进行教学,不仅顺应了思维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开发与提高,而且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当然,一个民族的发展,单靠母语教育是不够的,特别是当今一体化和大众媒介(、、互联网等)的,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语言必将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语言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既要学习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要掌握世界其他先进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而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双语教学的实质,就在于文化之间的互动、借鉴和吸收,对外民族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对外民族文化有用成分的吸收、引进和消化。 由于各民族双语发展进程不统一、文化背景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等特点,双语教学的类型也有不同。在四川省的彝藏地区,中小学校主要实行了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计划:第一种是以民族语文为主的教学,同时开设文。旨在既能继承、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传统语言与文化,又能掌握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从而更有利于直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信息。第二种是以汉语文为主的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旨在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使本民族学生不因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而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尽管两种模式方法各异,效果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民(语)汉(语)兼通的双语人,既能达到保护民族语言的目的,又不影响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沟通。 20世纪70年代末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全国所有藏区都相继根据本地区语言使用情况,有计划地实施了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明显上升,双语教育面逐年扩大,正从小学向初中、高中、中师、职高、专科、本科延伸。据2002年,四川省彝藏地区双语教学一类模式小学327所,在校学生10954人,中学13所,在校生1879人;双语教学二类模式小学1650所,在校生124098人,初中102所,在校生20040人,高中19所,在校生2560人。两种模式在校生数占彝藏地区民族学生总人数的33.22%和43.2%[加]。四川省的双语教育教学已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性的重大进展,两种模式并行的双语教育已基本形成。 进入新世纪,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三语教育”,“三语”即少数民族语、通用语和外国语。“立足民族学习母语,面向全习汉语,面向世界学习”,这是很有道理,也是很有必要的。进行母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提高各民族的整体素质。教育用语如果能与教育对象的母语挂钩,就有利于教育对象智力的开发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就能适应改革开放对各民族、各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急切需求。 除了母语的教育以外,还必须重视通用语和外国语的教育。就我国而言,通用语指的是汉语。民族教育中汉语教育是社会的必然,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El占绝大多数,处于主体民族的地位,经济、科技、教育也处于领先的地位,汉语已成为我国各民族通用的交际工具,开展汉语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应当看到,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地区最广的语言,在出版物、商贸活动、国际会议以及科技、医疗、外交、国际体育和广告业务等许多方面都是常用或通用的语言。世界上2/3以上的学者用英语,文献检索的数据约80%用英语储存。这些基本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既要鼓励学习母语,又要鼓励学习通用语,还要鼓励学习外国语,这是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各民族走向世界的需要。更多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刁晏斌关于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成果论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与研究走向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中幽默用语的翻译策略汉字中蕴含的美感汉语学和广告之间的联系试论汉语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浅论10、浅谈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对索绪尔语言观的一些阐释阅读相关文档:试论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及其理论贡献网络时代新闻的取舍难题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小说的艺术特点临床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初探 农网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方案无损检测技术论文题库管理和成绩分析自动化系统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配电中心一次电气部分设计考务和成绩管理系统(一)从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几首诗歌分析他的矛盾世界观初中信息技术《word文字处理》的教学探索《设置版面》教学设计中小学校长职业素养问题的探讨对我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存在问题及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分析报告】【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