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scr论文-基于obd功能的重型柴油车scr系统监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scr论文-基于OBD功能的重型柴油车SCR系统监控摘要:文章介绍了OBD的发展和SCR技术升级的趋势,并在SCR和OBD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SCR系统降低NOx的机理,对基于OBD功能的重型柴油车SCR系统综合部件和各个子系统的监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SCR系统基于OBD功能的监控对象和监测方法,总结了SCR系统实现OBD功能的难点。 关键词:OBD;在线诊断;SCR系统;重型柴油车 随着国Ⅳ排放法规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节能减排已成为车辆技术革新的热点。在重型车面对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应对策略中,与EGR的技术路线相比,SCR技术路线表现出
2、较好的经济性、排放法规继承性、保持了良好的车辆动力性,且对燃料中硫的含量不敏感等诸多优点,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然而,在当前SCR系统已经进入商业化运营的背景下,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提高系统的功效和运行可靠性,减少维护成本上,SCR系统需要结合OBD技术的发展来进一步完善。继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先后出台OBD相关法规之后,我国在国三阶段的排放法规中对车辆OBD功能也提出了强制性要求,环保部于2008年6月发布了标准《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HJ437-2008),进一步作了详细说明,相应的SCR系统也必须
3、具备OBD功能。 1OBD技术概要 OBD(OnBoardDiagnostic),是由相应的软件、硬件、ECU、接口及外部设备组成的车载自诊断系统。最早由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先后在所生产的车辆上添加简单的自诊断电路开始,发展到OBD-II,即第二代车载诊断系统,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系统诊断功能。OBD技术主要是通过间接测量的手段,对与排放相关的系统或部件进行监测与诊断,当检测到异常信号导致排放超过OBD标准限值,且这一异常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三个连续行程)不会消失,诊断逻辑就判断此部分出现了故障,引导故障处理机制点亮故障指示灯,并将故障信息以诊断代码的形式存
4、入内部RAM中,以便通用的故障诊断设备读取。如果监测器在连续多个行程内不再检测到引起故障的异常信号,就将指令故障指示灯熄灭。此后发动机暖机循环约40次,自删除的故障代码会自动从存储器中清除,对于涉及到重要故障信息的长时限故障代码保存的期限比较长,通常为400天或发动机运行约9600小时。未来的OBD-III能够利用小型车载无线收发系统,通过无线蜂窝通信、卫星通信或者GPS系统将车辆的VIN(车辆识别号码),故障诊断代码及车辆所在位置等信息自动通告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根据该车辆排放问题的等级对其发出指令,包括去何处维修的建议,解决排放问题的时限等。这些信息可在
5、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对维护不当从而造成过多排放污染的车辆进行惩罚。 OBD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由单一的电路导通性测试到全面的过程监控和人机对话诊断的深度,更体现在技术的标准化上。除了各国政府为了推行OBD技术所制定的法规标准外,OBD的相关技术标准主要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如ISO/15765、ISO/11898、SAE/J1939、SAE/J2012。各汽车公司所用的技术标准也出现了归一化趋势,新技术标准逐步取代旧标准,表1展示了四大汽车公司所使用的通讯标准的发展情况: 2SCR系统工作原理 SCR(Select
6、iveCatalyticReduction),全称为选择性还原技术,其原理是在富氧排气条件下,在催化剂作用下,向尾气中喷射还原剂,在SCR催化剂表面选择性地与NOX发生氧化还应,生成N2(氮气)和H20(水蒸汽),从而降低NOX的排放。通常还原剂选取的是质量分数为32.5%尿素水溶液,在这一个浓度下,尿素水溶液具有最低的凝结温度(约-11℃)。 在SCR系统开始工作时,由控制器完成初始化,确认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后,发出指令使尿素泵开始建压,为尿素水溶液的输运提供动力。控制器通过所获得的柴油机转速和扭矩信息以及催化器的温度信号,依据SCR模型计算尿素周期喷射
7、量,然后驱动喷嘴动作,将尿素水溶液与辅助空气混合雾化,经喷嘴喷入排气管内,多余的尿素送回尿素罐中。在排气管中尿素水溶液经蒸发、热解以及水解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部分或全部分解成氨气(NH3)和水(H2O)并与排气充分混合,然后进入SCR催化器。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NOx迅速反应生成氮气(N2)和水(H2O),随排气排入大气,具体的反应过程如下: (1)尿素水溶液中的水组分蒸发,尿素分子留在排气中; (2)尿素分子熔化,成为气态分子; (3)尿素分子热解,与排气混合; (NH2)2CO→NH3+HNCO(1) (4)HNCO进一步水解,与
8、排气混合。 HNCO+H2O→NH3+CO2(2) (5)在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