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

ID:13146501

大小:6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0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_第1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_第2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_第3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_第4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道德的起源、功能和相对独立性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道德与人的存在道德既是人存在的方式,同时也为这种存在(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强调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惟有人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建立多方面的关系。为了具体地从存在何以可能的角度考察善或道德何以必要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分析人自身存在的关系本性入手。早在先秦,孔子已指出:“鸟兽不可与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斯人之徒,也就是

2、和我共在的他人或群体,“与”则是一种关系。对孔子来说,与他人共在,并由此建立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境遇;孔子的仁道学说,便奠立于对这种关系的确认之上。作为人难以摆脱的存在境遇,关系无疑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已着重从形而上的层面,对存在的关系之维作了多方面的考察。首先可以一提的是布伯(M.Buber)。在著名的《我与你》一书中,布伯区分了我——你(I-Thou)和我——它(I-It)两种不同的关系。我——它是对象性或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象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它”仅仅为我所用而并不与我相互沟通。相反,我——你关系则具

3、有相互性、直接性、开放性;“我”通过与你的关系而成为“我”。当我与他人的关系尚处于我——它的层面时,尽管关系的双方都是作为个体的“人”,但实际上此时的关系者仍停留于对象世界或“它”的世界中,这一世界完全受因果律的支配;惟有在我——你的交往模式中,人与人之间才建立起真实的关系。与布伯相近,列维纳斯(E.Levinas)将我与他人(others)的关系视为存在的一个本质的方面。按列维纳斯的看法,他人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存在,我总是面对面地与他人在一起,而我与他人的这种关系首先是一种责任关系:“人们通常把责任看作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但我认为责任首先是对于他人

4、而言。”“我把责任理解为对他人的责任。”他人的存在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命令,当他人注视我时,我便被置于对他人的责任关系中;正是在对他人的责任中,自我的主体性得到了确证。广而言之,每一个体都是一个“我”,并相应地有自身的他人或他者,从而,每一个人也都可以看作是关系中的存在。当然,作为对人我关系的形而上解释,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和列维纳斯所谓我与他者的关系,似乎仍带有某种思辨和抽象的特点。事实上,在布伯那里,我——你关系往往具有超时空的性质:对他来说,一旦把你置于时空关系中,“你”便成了“它”,而我——你关系也相应地为对象世界所取代。对我——你关系的这种超时空的规定

5、,使关系的现实之维多少有所弱化。同时,布伯还提出了“终极的你”(eternalThou)的概念,并将“终极的你”视为我——你关系的中心,这种所谓“终极的你”,已开始引向宗教意义上的超验存在。(事实上,布伯在谈我——你关系的同时,又肯定,上帝“比我更接近我自己”)同样,按列维纳斯之见,在我与他者的责任关系背后,总是蕴含着无限者;我对他人的责任,亦具有超验的性质。可以看到,仅仅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存在的关系性质,似乎难以全面地展示人的存在及存在的关系特征,也无法由此对善何以必要作出具体的解释。对人的存在及作为存在形态的关系的真实理解,在于回到历史本身。1、人首先是一

6、种生命的存在,作为生命的存在,生命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存在过程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历史地看,正是在生命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广义的(最初往往比较松散的)配偶、亲子等关系为形式的原初人伦。从这种最原始的、奠基于自然血缘之上的人伦中,逐渐衍生了宽泛意义上的家庭关系;10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则是家族及或近或疏的亲属网络(kinship);与之相关的尚有邻里间的交往,等等。邻里关系尽管并非以血缘为纽带,但却以家庭为其中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邻里之间并非仅仅呈现为空间位置上的彼此并存,作为一种社会联系的形式,邻里关系乃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而建立起来的,

7、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外在延伸;而邻里与家庭、家族、亲属等等相互交融,又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广义的家庭关系在人的存在中无疑具有某种本源的意义:作为人的生命生产与再生产借以实现的基本形式,它从本体论的层面将人规定为关系中的存在。在哲学史上,儒家似乎已对上述关系有所意识。它对家庭人伦的强调、以亲子、长幼等家庭关系为孝悌的出发点、并进而将孝悌理解为仁道这一普遍价值伦理原则的根据等等,已涉及到家庭关系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的独特地位;而如果从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在人的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本源意义看,儒家以家庭人伦为轴心展开其伦理体系,无疑也把握了历

8、史过程的一个方面,并自有其历史的深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