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99176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试论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世人所推崇的不仅仅是他的“仁义”道德思想,还有他总结归纳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思想。“启发诱导”就是他提出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也是决定其教育教学境界的主要思想。所以,“启发诱导”的实现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最高追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论文关键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旁征博引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启发诱
2、导”。“启发诱导”原则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于孔子运用这一原则使其教育教学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该原则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沿用至今。在“启发诱导”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孔子在阐述“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启发诱导”的深刻内涵 在《论语》中,并未直接出现“启发”一词,而是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其次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的解释都呈现出相同的含义。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郑玄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而后启发为说之”。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愤”、“悱”是何含义,但是从大意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他人交谈或者与人说教,必定要当人的心达到“愤愤”,说话达到“悱悱”的状态时,才能启发再说之。对于“愤”、“悱”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未做过多的解释。但是到了宋代,朱熹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而后
4、,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也沿用了朱熹的解释。心里想要明白的时候不能得到它的真谛视其为“愤”;嘴上想要说但是不知道如何说的称其为“悱”。当学生“不愤”、“不悱”时,不启不发;反之,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时,则可以运用启发。而有关后一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熹说“物质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沿袭了朱熹的解释“交给他东西,他却不能由此推至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复”的解释有失偏颇。其
5、实,只要对孔子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晓,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还包括了很多,其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他教育思想中光辉的一面。如果单纯的把这句话理解为因为学生不能够举一反三,就不传授他知识的话,是不符合孔子的一贯作风的。所以说这里的“不复也”应理解为不再重复相同的方式启发学生。事物有很多面,当我们启发学生而他们并没能看到这个事物的其他方面时,我们就不能再用相同的手段去重复启发学生。反之,应该是用不同的方法去启发学生。这样整句的解释才合情合理。 “愤”、“悱”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两种状态。只有学
6、生“愤”和“悱”,教师才能采用启发教学。但问题是学生怎样才能处于以及何时处于“愤”、“悱”4的状态是需要教师去诱导和观察的。其次,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也需要由教师来运用。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发挥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学生“愤”、“悱”的时机?教师在运用“启发诱导”原则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概述了“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启发诱导”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可以说具有知识是
7、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最为基本的要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向别人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那么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功底。而且,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时,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产生“愤”、“悱”的状态,另外是当学生达到这两种状态以后,还要能勉励或者引领着学生去探索新知。身为教师,如果不具备很广博的学识,启发是根本做不到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孔子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明确提出了只有“温故而知新”的人才能够当教师。我们都知道知识
8、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当下的知识,最后再整合这些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再吸收当下知识,再整合,如此循环往复。只有这样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才能达到那种知识渊博的状态。其次,“学而不厌”。这句话既要求教师要“学”,同时还要求教师要“不厌”。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仅仅思考是没有用的,还要不断学习,学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