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

ID:13086771

大小:3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_第1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_第2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_第3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_第4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_第5页
资源描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提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首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我的史学理论老师王学典先生,他那紧紧皱起的眉头,忧国忧民的意识,深邃睿智的讲述,还记得他向我们推荐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时说过的话,历史不是可以简单描述的,这本书固然有它的局限性,比如

2、说史料的严谨性,但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大历史”观。这种“大历史”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而是将历史高度抽象,从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更加深刻地分析历史、分析当今。我们学习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的目的是人的关怀,而《万历十五年》便是这样一部史书。既然老师推荐,少不了到图书馆遍寻一番,竟然没有。因此当时的我顶着炎炎烈日跑到三联书店买了一本,买书的热情不谓不高,读这本书与买书相比只能是走马观花,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留在我脑海的印记不多,但仍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作

3、者的写作方式,读文学小说的感觉。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读起来流畅舒服,没有太多史料的堆砌。第二,它的有悖于传统的观点,如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另外就是书中的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在书中自有其独特的描述,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虽各有原因,但根本在于制度已经山穷水尽,因此上至天子,下及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一直觉得“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是太精辟,买过的书常常被束之高阁,很少被问津,感谢学院的《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使我重新仔细拜读了一遍

4、这本书,感慨颇多,大致整理一下希望能与大家共勉。首先是作者的历史视角,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做一个链条,也可把它当做一个鸡蛋来剖开;研究既可是历时的,也可是共时的。”切开某段历史的横断面,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它的主脉,也可看清它的细节;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

5、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

6、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

7、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

8、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