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81948
大小:4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0
《语文版七上小溪流的歌学案2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溪流的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童话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特点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2、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我们要学习的精神。3、感悟童话故事中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识小溪流的成长过程,理解课文的主题。【教学难点】1、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的主题。【导学过程】一、走近作者。1、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等。1953年
2、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2、你知道本文写作的背景吗?跟大家说说。二、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词,并给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课上交流)2、完成下表成长阶段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劝阻者感想 3、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四试着怡第一人的口吻复述故事情节。 三、解读欣赏文本:1.课文第一段中用“哼哼”、“唱唱”、“拍拍”、“摸摸”、“挠挠”等词,体会运用叠词的好处?2、“疲乏得喘不过气来的泥沙愤愤地说。”“愤愤”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泥沙当时怎样的心情?语气上该怎样表达? 3、如何理解“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
3、烈,又是这样柔和”这句话。 4、“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此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5、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6、纵观全文,总结是什么精神支撑着溪流永远不停的奔流着? 三、主题探究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2、“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3、根据上面两个问题,归纳出本文的主题。这篇童话通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请把你预习时的疑惑和想考考同学们的问题写下来。五、延伸训练1、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什么? 3、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试着讲出与本篇童话主旨相近的一两句格言、警句或一两个童话、民间故事。小溪流的歌课题:《小溪流的歌》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主备人:李兰蕊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学习要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总分段式的写法特点。教学难点: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中体会出其中的寓意é,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一、 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 牢骚( sāo )沉淀( diàn )阻碍( ài )恐吓( hè ) 低沉( chén )怨悔( huì )富足( zú )积蓄( xù ) 2.解释下列词语(1)五颜六色:形容颜色很多。 (2)兴致勃勃:兴趣很浓。 (3)无穷无尽:形容没有穷尽。 3.把一些好词语写入你们的
6、词语记录本。 4.作家简介 严文井:当代 作家,儿童文学作 家。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 人。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较大。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和诗意。作品集有 《严文井童话集》等 。 5、初读课文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二、检查导入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会唱歌的小溪流吗?你们听过小溪流唱的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所写的《小溪流的歌》,去认真感受一下这首永唱不衰的歌吧。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3、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老师适当补充附: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7、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等。1953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