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

ID:13081846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_第1页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_第2页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_第3页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_第4页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去生命化”高校德育范式的现实缺憾及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指出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主张高校德育应回归本真教育,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更新。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 德育 缺憾 取向    德育是一种关涉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来体现,离开人的生命,德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漠视生命、践踏生命、游戏生命的事件屡屡发生,这种不尊重生命的不和

2、谐之音,使我们看到当下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空场,对现行德育范式作出重新的思考与抉择已迫在眉睫。所以,有必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并应用于高校德育,这对于德育走出目前困局、推进高校德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本质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精神和终极信仰追求,使受教育者能够生我所生,活我所活,能够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能够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过有意义的人生。生命教育在其本质上又是受教育者对自己与周围一切事物关系(包括人与自己的关

3、系)的认识与反思,正像后现代思想家大卫·雷·格里芬所讲“我们是由我们的关系内在构成的”。透过对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物关系的反省,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确定人生方向,主动把握生命。    二、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现实缺憾    (一)从高校德育的教育目的来看,渺视学生生命的完整价值  长期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学校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培养“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德育也因此成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生产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且以社会的要求为基础,以为社会服务为目的,更多关注的是理想性的需要,其个体享用功能等多视野的观照被遮蔽,渺视个体生命的认知、情感、信念、行为等重要价值,缺少对生命的现实

4、观照,致使道德教育中出现了生命的“空场”,德育于是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二)从高校德育的教育内容看,忽视对生命主体身心发展和生活多样性的关注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指出:“5只要人们的认识服从某种实际需要、与人们的某种行动相关,那么这种认识必然只是抓住了事物之适应人群的实际需要的那一面i而忽视了其他方面,从而忽视了事物类在、本质的东西。”。目前,高校德育偏重服务于社会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对学生进行教条的、抽象的原则与规范的灌输与说教,忽视了生命个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情感需求,缺乏对个体自身需要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教育内容盲目追求高、大、全的理想化

5、,背离了当下生活的多样性,缺少对德育的层次性研究,使得课堂教学因缺乏生命与生活基础而显得空洞、枯燥、抽象和僵化。    (三)从高校德育的教育方式看,漠视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  德育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应平等参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不可以真理拥有者自居。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关注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经常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灌输教育,教育方式单一,漠视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实际工作中,习惯于通过传统报告和讲座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而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促进情感内化的环节,致使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的自主精神和创

6、造性受到压抑,自我与他人隔膜、疏远,现实生活与学生人格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德育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从高校德育的评价机制看,无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德育评价合理与否,将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我国高校德育把考试和文字记录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尺度。其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无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学生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生命综合体,以学生为对象的德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重整体、轻个别,物化对象,抹杀个性差异,把学生

7、视作企业里模塑的“产品”,按照相同方式、统一标准评价来实施学校德育,势必使德育沦为“控制”、“训练”、“改造”、“加工”的技术操作,最终导致道德知识无法触及大学生灵魂而没有内化成学生的德行。  现行德育范式“目的、过程与手段都围绕着将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塑造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人,将一个自然性的生命体塑造为一个社会性的人而展开……这样的道德教育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低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变成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外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弥了德育的内在魅力”。由此建构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