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66842
大小:50.44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7-20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一、前言严复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肯定严译之贡献的学者颇多。例如梁启超认为严复是清末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代表了本国西洋留学生介绍新思想的开端。任公自讽地说清末西洋新思想的输入,在开始之时是囫囵吞枣,乱无章法,此种译介工作可称为“梁启超式的输入”;而第一位精通外文,能避免上述缺陷的译介者,就是严复。,第71-72页鸷。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殆0页。)蔡元培说近50年来介绍西洋哲阉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第1页。)革命党人胡汉民则称严复是“译
2、界泰机斗”,又说:“近时学界译述之政治学书,无有能与严译比其价值者”,更有不少毅人将严复与林纾并列,称为并世的译才。B然而严复的译作除了广受好评之外,也绦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近百年来学者们对严㈨译的讨论延续不断,形成一个复杂的评论传统,不但包括人们对严译的评论,也包Θ括了对于评论的再评论。这些批评主要是嘤环绕着严复所说的:“信雅达”三原则。助开始的阶段学者们多半同意严译合乎雅与阆信的标准,而集中于批评达的方面,尤其袋是雅对达的影响。其中不但涉及严译是否胧容易了解,也探讨它们曾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逐渐地也有
3、人注意到信的问题,螋29/29评论严译是否忠于原书,而如果不忠于原莜书的话,为什么许多人指出严译与原书之索间的各种差异;有些人并从富强的关怀对占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解释造成差距的原因择。对于上述批评严译不忠于原著的看法,螭部分学者不表赞同,认为严译完全合于信穷的标准。另一种对信的批评则从政治领域柏转移到文化背景的问题,认为因为严复思樊想与固有的文化的连续性,使他的译文受钉到扭曲。以下分别叙述近百年来中西学者对严译所作的各种评论,最后再综论严译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二、环绕着“达”的一些讨论严复的翻译能否使
4、读者畦怡然了悟而深入认识西方思想呢?有关这冒一问题的讨论牵涉到近代中国文体的变化挤。当1890至1900年代,严复从事稚翻译工作之时,在文字上主要有四种选择楮:一是讲究文藻华丽与对仗工整的骈文;荽一是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一是从曾国藩噘开始,上承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古文;一撤是刘鹗、李伯元、吴趼人等人在撰写小说嵴时所用的白话文。严复师事桐城派的吴汝盗纶,在文字运用上倾向于古文,而反对骈捣文、八股文与白话文。最早对严复以古笠文译西书提出批评的是他所尊敬的长者吴皓汝纶。吴汝纶在《天演论》序文中他一方豹面说“文如几道,
5、可与言译书矣”;另一钿方面又说对于当时热衷于时文、公牍与小帱说的士人而言,要看得懂严复“骎骎与晚29/29周诸子相上下”的译文,并不容易。他说ⅴ“凡为书必与其时之学者相入,而后其效明,今学者方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叨而严子乃欲进以可久之词,与晚周诸子相海上下之书,吾惧其舛驰而不相入也”。吴汝纶虽然没有明讲严复以古文从事翻译为房一缺陷,但上文所谓“凡为书必与其时之赉学者相入,而后其效明”的观点已经指出类文字运用与思想普及之关系,而在这方面捧严复所用的古文,即使是在士人的圈子内躞,也有其局限性。倾向于支持
6、白话文的檑梁启超在这方面的观点就更明确了。19轳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有一篇评靓介严译亚当、斯密《原富》的短文。梁启黍超以为,此书虽已出版了百余年,其后有濂许多新的有关“生计学”的作品,但基本绔上它们都是在《原富》的基础之上,肯定哩或否定斯密的论点,所以严复翻译此书是没“诚得其本矣”。因此该书之价值在于使て国人对西方生计学的开山之作有所认识,贺“学者苟能熟读而心得之,则斯学之根础⑩已立,他日读诸家之说,自不致茫无津涯╃矣”。就内容而言,梁氏认为严复所翻译蓉的各个新名词“按诸古义,达诸今理,往攉往精当不易
7、”,他所下的案语也是“大率以最新之学理,补正斯密所不逮也,其启鲡发学者之思想力、别择力,所益实非浅鲜杷”。但梁启超觉得美中不足之处是严氏的译笔太过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而所┞译的内容又是“学理邃赜”,所以严复所零29/29宣传的“文明思想”不易为一般的“学僮殂”或“国民”所了解。对于梁启超的批翰评,严复回答说文字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馁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而中国历勘史上司马迁与韩愈的文字最为优美,梁氏秀也常说战国、隋、唐是中国学术最为灿烂疙的时代,所以严复觉得用
8、此时之文体从事框翻译最为合适。严复并强调,此种学理邃佣赜之书,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了解,他所译期望的读者不是一般学僮,而是熟读古书注的士人,如果因为不能读古书、通古文而有所抱怨,那么问题在于读者,而不是译│者,所以他不采用如“蜉蝣曰暮之已化”幄的通俗文体,而用古文。他更说如果只是为了方便“市井乡僻之不学”,而采“近淆俗之辞”,这不是什么人们所说的“文界革命”,而是对中国文字处以凌迟之刑。从以上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