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

ID:13064627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_第1页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_第2页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_第3页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_第4页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一)发布时间:04-01页数:1页上一篇:指导: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下一篇:经验交流:人工挖孔桩伤亡事故的原因摘 要:我国的混凝土坝起步于1950年代初,发展很快,基本上是10年一个台阶,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有长足进步,如优先使用散装水泥车,掺用掺合料外加剂,混凝土运输条码识别,水平、垂直运输一体化,仓面机械配套以及混凝土保养工程等等。尽管如此,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比如规范混凝土浇筑的仓面配套,浇筑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等。    1.概述  人们对于水工混凝土的认识,始于20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坝的施工兴建,对混凝土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如:发现混

2、凝土的强度与水灰比有关,才逐步用低流态混凝土代替高流态混凝土;对混凝土配比进行设计,才懂得选择不同级配骨料代替以往不洗不筛;为调节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才推行利用中、低热水泥品种,掺加掺合料和外加剂等措施;为适应体积混凝土施工受温度控制的制约,普遍采用柱状分块法浇筑、骨料预冷、加冰拌和、快速入仓、通仓薄层浇筑等综合措施。正是上述认识和措施;为混凝土坝向更高度、更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水工施工走一条不断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改善结构性能的通路找到了一条途径。  我国的混凝土坝建设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比工业发达国家落后数10年。由于我国是个农业国,水电资源非常丰富,建坝综

3、合效益特别显著,所以,尽管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科技相对落后,资金也很短缺,但是国家和政府把水电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推动了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每10年就上一个台阶。  1950年代建设了一批坝高100m级的混凝土坝,其代表性的坝有梅山连拱坝,坝高88.24m;新安江水电站,坝高105m,三门峡水电站,坝高106m等。  1960年代建设了一批坝高100~150m级的混凝土坝,其代表性的坝有刘家峡重力坝,坝高147m等。  19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建设了一批坝高150~200 m级的混凝土坝,其代表性的坝有龙羊峡重力拱坝,坝高178m;乌江水电站,坝高165m;东江

4、双曲拱坝,坝高157m等。  1990年代初列为世界混凝土坝先进行列的二滩水电站双曲拱坝进入施工,其坝高达240m;与此同时,世界最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也于1994年底正式开工,其最坝高181m。  随着坝工建设的高速进展,水电施工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水电施工技术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较突破,与传统的施工技术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  2.施工技术主要进展  2.1 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施工,主要使用袋装水泥,而水工混凝土则规定优先使用散装水泥。在水工混凝土中使用散装水泥可以方便施工、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满足规模的批量需求,是一项技术成熟、可靠性

5、高的施工新技术。  2.2 水工混凝土中应掺掺合料  水工混凝土通常由胶凝材料、骨料、砂和水等组成,随着工程的需要,掺合料已成为水工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第5组分。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后,可以降低水化热,抑制碱骨料反应,节约水泥,降低成本,综合效益非常显著。常见掺合料有粉煤灰(也有用作胶凝材料)、凝灰岩、硅粉、氧化镁、陶瓷、金属或非金属矿渣等。  2.3 水工混凝土中必须掺外加剂  近10多年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飞速发展,品种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技术也越来越完善,为此,规定在混凝土中必须掺外加剂。目前常用的外加剂有:引气剂、普通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

6、水剂、缓凝剂、泵送剂等。在水工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后,能够改善混凝土和易性,调整凝结时间,提高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增强混凝土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2.4 混凝土运输条码识别  在多品种混凝土同时运输的情形下,需要对其正确识别,传统的方法是在车辆的前部显著位置设置标志,然而这种方法易于出错。为此,三峡工程采用混凝土运输计算机条码识别系统,成功应用在左右岸拌和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当调度发布运行指令后,红灯转为绿灯,即装有条码识别牌的车辆可以通行。车辆在行进中触发安装在入口处的红外开关,微机检测到该信号后,指令安装在识别棚上方的摄像装置和图像采集卡进行采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图像识

7、别处理,获取该车需运输的混凝土品种即秤杆号信息。根据每座拌和楼的生产状况,按照优化调度的原则,在识别棚出口处前方的显示牌指示车辆要去的楼号。同时,通知拌和楼按指定秤杆生产混凝土。整个处理过程约在1秒钟左右全部自动完成。  在三峡右岸85m高程系统混凝土生产、运输中,利用条码识别近10万车次,误识别率小于万分之五。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群楼集控,提高了拌和楼群的综合生产能力,避免了错料等质量事故发生,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2.5 混凝土水平和垂直运输一体化  皮带机以连续运输为特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