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

ID:13054952

大小:4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0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1页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2页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3页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4页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  张学亮  内容摘要: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及考试过程中,乃至考试结束后的各个环节中,都被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情绪所控制,处于高度紧张的应试状态。这种状态进而影响到士人群体的心理,使其处于极端敏感脆弱的程度,这种心理因素又转而微妙的影响到士人的应试状态。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科举士人备考、应试、试后等阶段中,都会以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成为我们探究和把握这一群体应试心理的良好素材。  关键词:明代科举群体应试心理  从洪武朝科举考试的兴废与恢复,明初士子不乐仕进的状态的改变,到科举成

2、为抡才盛典,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明代科举考试在走上正轨后,便成为士人趋之若骛的利禄之途。作为士人的晋身之阶,科举路径亦随着明代教育事业的发达而逐渐拥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科举考试过程中,由于考试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科举士人群体的应试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紧张的亢奋状态。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科举士人的种种行为方式,又恰恰为我们今天通过历史文本解读和探索士人应试心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开探讨,以管窥明代科举士人群体的应试心理。以就教于方家,望不吝指正。  (一)  明代科举考试,在明初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

3、兴废与恢复的过程,基本确立了其在人才选拔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洪武甲子,重定科举之制,即今三场程式也。是科京闱,国子监生为魁,且中者居半。九月,圣祖命礼部尚书任昂各出榜于原籍,以荣耀之。自此科举日重,非由此进者不至大用矣。”1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恢复了科举考试,并确定了考试的程式,对录取者给予了相当的荣誉,从此确定了科举考试的政治地位及社会高度。  此后,科举考试便日益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重视。作为制度层面在整个明代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典型,科举考试始终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调动着读书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情绪。也调

4、整着知识阶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计划与安排。科举考试以其过程的客观性、程序的严格性、以及考试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被考试参与者以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成员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在科举考试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也曲折地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科举考试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也折射了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影响。  科举考试前,社会上经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歌谣与谚语在人群之中传播。其中最易于流传的莫过于童谣。通过儿童群体的口头传播的童谣,因为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的限制,人们很难找到其发端所在,又因为童谣仅仅追求传播效果,而忽视其传播内容和内涵,所

5、以,童谣有时候很难被理解,往往是事后,才被人附和或者破解与释读。这些童谣,有时便与科举考试的结果相关。“洪武十八年乙丑会试,黄子澄第一,练子宁第二,(花)纶第三,乃浙江新解首也。及殿试,读卷官奏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是年童谣云:‘黄练花,花练黄。’时人莫解。比会试及读卷所拟名数,正协童谣。”2这种情况也许是纯粹属于巧合。但是,仅仅归结于巧合恐怕也不完全能够令人信服。我们很难不去怀疑这首童谣有人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  1《双槐岁钞》卷2,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第25页。  2蒋一揆:《尧山堂外纪》卷79,《国朝》

6、。  作为科举考试,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不尽是无迹可寻之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虽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有限,但在科举考试群体里,一些基本的信息和基于这些信息而对科举考试结果的判断还是可以获得的。在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中,谁的文章好坏,基本都有定论,人们对谁有可能中式还是有着基本的认识。而有些科举士子便利用了这种判断,来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试图影响社会心理,进而对科举考试施加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但相信一定会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往往编造有利于自己的歌谣,找人传播,进行民间社会层面的舆论宣传。上文中的童谣,极

7、有可能便是这种形式的体现。  但这种利用童谣的结果也有时适得其反,这首童谣很可能由坊间传播至宫廷,流传到了最高统治者耳中,从而引起反感,而起到了负面作用。“先一夕,上梦殿前一铁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觉,以语左右,莫知其为何祥。及拆状元卷,乃花纶也,上嗛其不叶梦,取第二人为首。已而得丁显卷,姓名与梦相符,遂擢为状元。显时年二十八,子宁次之,纶又次之,……子澄抑至三甲,……或传童谣曰:‘黄练花,花练黄。’上恶其语,以纶及子澄年少高科,故抑之也。”1根据这一文本记载,其中,或许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迷信思想在影响着考试的最终结果,但其提

8、供的另外一种解释在客观上可能更加真实可信,那就是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自然会对老成持重者加以倾斜,而对少年高科者,略加摧折,以免少年得志者自毁前程。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很难区别第一名与第二或者第三名之间是否有着极为悬殊的差距,以朱元璋的才智,自然也懂得这其中的道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