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析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内容提要: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外来移民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疏离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斥。贵州土司迫于政治形势接受开发,却又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使开发
2、出现停滞或破坏。关键词:明代贵州开发心理分析明代是贵州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开发期。在开发的进程中,明代贵州社会的发展显示出许多矛盾,有快速进步,也有停滞不前;有鲜花和赞歌,也有仇杀和哭泣。这些矛盾的出现,在开发的心理准备上可以找到答案。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外来移民、贵州本地居民在心理上都有着未曾解开的心结。在明代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化外之区”,生产基本上停留在“刀耕火种”,“但为畲田,每岁一易”的阶段,生活上仍处在“汲流以饮,层树为巢”的状态,文化上大多数还是“俗无文字,刻木为契”,民族分布结构明显的是“夷多汉少”。在这样一种物质准备和
3、组织准备都很不充分的条件下,明朝初年对贵州启动了大规模的开发。作为中央政府,不可能对开发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全部都有应对预案;作为从中原输入的开发大军,他们对中央的意图、贵州当地的现状、将来的开发前景一无所知;作为贵州本地居民,完全是被动地骤然接受中央王朝的开发决策,表现得张惶无措。明代贵州社会开发的进程完全是由中央政府启动的。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达开发命令,派驻数十万卫所军队及其家属驻屯贵州之日起,中央政府在开发贵州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个没能解开的心结。在开发贵州的动机上,明朝中央政府的心理存在着矛盾:看到了贵州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必须加强管理,
4、纳入直接统治,但是又感到贵州太偏远、太落后,担心大量的投入之后很难保证有最基本的利益回报。现在留存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证明,中央政府启动贵州开发工程,既不是贵州社会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也不是贵州为争取中央政府支持而作出了极大努力,完全是最高权力当局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通过稳定贵州来控制云南。明太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征南将士务必占领贵州,否则,“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在贵州将元代的站赤进一步扩展,在横贯贵州东西的驿道派驻重兵,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开一线以通云南。”由此不难发现,中央政府开发贵州有一种矛盾心理:贵州虽不对中央集权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但对控扼其
5、周边省区的局势却能发挥重大作用;贵州在以农业立国的封建时代没有明显的发展前景,但在巩固西南边防上有着不能忽视的战略价值。基于这样的心理,中央政府对贵州的开发力度不是从贵州出发,而是由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周边地区的社会局势来决定;对贵州的开发内容不是满足贵州人民的根本需求,而是立足于明王朝的西南政局,主要侧重于与军事有关的交通、农业诸方面。在今天,研究贵州历史的学者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充分论证贵州地位的重要性,证明贵州是一个应该开发、值得开发、要大力开发的地区。但是,任何开发都是要计算成本和追求回报的。一方面,贵州在地理区位上遥悬西南内陆,不会制造边疆危机,
6、不会把战火燃烧到皇城脚下,即使发生不测,周边省区可包围解决。后来贵州出现的几次动荡,无一不是用此对策。从这一点而言,贵州不会对中央政府的局势直接形成威胁,因此在中央的财力还不充盈的时候也断然不会对贵州有很大的投入。另一方问,贵州在地质地貌上是高山深涧,土地贫瘠,在那个时代,看不出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从中央政府以农业立国的执政原则来看,贵州的经济地位不可能超过周边省区,中央对贵州开发的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驻军的生活问题,而没指望贵州来充实国库,更不是以此探索一条新型的农业发展之路。然而,从明朝开发贵州的事实中可以揭示出一个道理:周边地区发展了,它们
7、在中央政府的地位提高了,也相应地会抬升贵州在执政者那里的关注度;周边地区实力增强了,它们对贵州的“协济”就能更多更准时的提供,缓解中央在贵州开发上的财政困难。周边地区富庶安定,不仅在物质上能给予贵州支持,而且无形中刺激着、促进着贵州前进。指望中央政府对贵州特殊的关照是不现实的,指望周边地区在自己的经济不景气,或者社会不安定的时候仍然慷慨地支援贵州也是不现实的。既然要对贵州实行开发,就不可回避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贵州人民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明代中央政府同样表现出矛盾心理:竭力体现其华夏一体的胸怀,又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大汉族主义思想。明王朝统治的理论基
8、础是程朱理学。它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大同思想,对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使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