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51538
大小:6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11-06-27 信息来源:省经信委消费品产业处 字体:大中小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市场、出口创汇、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全省纺织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早日实现纺织强省的建设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生产总量和效益取得较快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5895户,比“十五”末增加2196户;实现销售收入7819.69亿
2、元,比上年增长25.82%;实现利税767.78亿元,同比增长37.78%,其中:利润490.21亿元,增长40.05%;资产总额达到3706亿元,增长16.68%;出口额173.26亿美元,增长22%,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98%、23.73%、25.15%、12.92%、10.26%。 2.全行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我省纺织行业中的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布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呢绒和无纺布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色织布、印染布、化纤和服装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实现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出口额居全国第五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国第三位。
3、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家用纺织品成为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东升、山花、东方、鸣球等毯类,艺达、云龙等工艺家纺类以及孚日、亚光、喜盈门等巾被类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区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纺织产业集群3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19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20个和10个。品牌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纺织行业共拥有中国名牌57个,山东省名牌156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40个,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9个、44个、22个和40个。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一批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低成本
4、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等措施,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竞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较快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芳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山东省新型纺织面料行业技术中心”等4个行业技术中心,鲁泰、如意、南山荣获我省首批工业设计中心称号。截至2010年底,我省纺织行业共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个,其中国家级10个,与2005年底相比,分别增加了31个和8个。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
5、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56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5项;省科技发明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山东海龙公司研发的“年产4.5万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达到单线产能世界第一,实现了大容量国产化工艺装备的柔性化生产,结束了我国粘胶纤维装备依赖进口的历史;由如意集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实现了纺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上述两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纺织工业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方面的空白,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技术装备更新速
6、度加快。目前,我省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比重达到70%,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比重分别达到45%、55%和64%,分别高出全国同行业3.9、3.6、16.5个百分点。 5.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企业信息化投入逐年上升,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深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在线检测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7、。其中,德棉股份、南山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全行业前列,并多次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鲁泰纺织等一批企业通过网上直销等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华纺股份通过打造“数字华纺”,极大地提升了在线检测与控制水平。我省纺织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正从以局部应用为主向局部覆盖到集成应用发展。 6.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及时总结和推广节能减排先进经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积极使用和开发先进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