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doc

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doc

ID:13043949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0

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doc_第1页
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doc_第2页
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的思考  【摘要】高校教育客观上存在的重智轻德倾向,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体制性根源。本文在简要的分析高校重智轻德的倾向后,提出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重智轻德解决途径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高校客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公开的秘密;高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的倾向。“这种高校教育客观上存在的重智轻德倾向,是影响大学

2、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体制性根源”。    一、高校重智轻德的倾向    高校客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表现在:在课程设置中,智育课程比重很大;而对学生德育培养起重要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却比重太低。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两课”等,也存在着明显的智育化倾向,教师教授的重点仍然是基本理论等,采用的方法是满堂灌输,而考评方法大多也仍然用的闭卷方式,“不能与实践相结合,转化实际行动,导致的结果是德育的智育化,即道德变成了一种通过考卷反映出来的知识。”教师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以智育为重,三好学生几乎变成

3、了成绩好的学生。在党团组织中,也有重智轻德的隐忧,有些院校甚至出现了未取得大学英语四级一律不予入党的隐形规定。  之所以高校会出现重智轻德的倾向是因为: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重视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已经出现“职业培训工厂”的倾向,德育被迫边缘化。而各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客观上加剧了重智轻德。第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长期主导着我国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学生、学生家长以及从应试基础教育中走过来的高校教师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现有的评价体制造成了对学生德育的忽视。我国大学的评

4、估和排行主要是看学科建设、科研项目量、科研经费量等指标。社会评价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简单的用四六级通过率及优秀率、研究生报考人数及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等等与智育密切相关的硬性指标。而德育这一软性指标,在学校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中均踪影全无。    二、高校重智轻德倾向的解决途径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是各种制度、体制及机制的转变、职能转换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加快和加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

5、化”。在这一环境下,高校德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华大学学子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为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高校务必要扭转当前重智轻德的倾向,建立起一种“以德为首、德智并重”的氛围。  (一)必须更新德育观点。包括三个方面:要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点。“3我们的德育应以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作为基本取向,……‘独立人格’目标应定位于精神自由、意志自律、良心自觉,在社会价值标准上,包括合作、正直、和蔼、孝敬、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尊重尊严、尊重人权及劳动等品质;在个人价值标准上,包括忠

6、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等品质;在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上,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民责任、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依存等品质;在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上,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品质”。其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是形成理想信念。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理想信念是人的灵魂核心。大学生只有树立起远大理想、崇高信念,才能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再次,要形成德育的重点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观念

7、,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点尤为重要。要爱祖国、爱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优秀的文化,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  (二)要建立“以德为首、德智并重”的氛围。在重视德育课程的同时,要动员专业课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在课堂上、生活中指导学生为人处世,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将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默海德大学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担任20个学生的教育顾问,经常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以此作为对教师晋升评估考核的指标之一”。

8、要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氛围,即专业老师要自愿担任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的顾问,定期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育人目的。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推进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避免德育课程的智育化倾向。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坚持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把小组讨论、社会实践、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运用到教学环节中,把社会大舞台带入课堂之中才能展现德育课程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要充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认识实践履行变为内心体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