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33804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氧化沟泡沫产生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曝气池泡沫,污泥上浮个人工作小结2010-01-2910:15:19阅读677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大约是2010年1月15号左右,上午10点钟,进水水质颜色突然变白,按照经验应该是直接排放的,之前也曾经有进过白色的工业污水,但没有对污泥造成影响或者很小影响。因为要出去办事,就简单安排进一小时水直排一小时水(环保局不允许直排,哪怕是工业污水,真晕)。据班长回忆,进水的当天晚上,水池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呵呵,接下来的几天里,水池水面就起了很多粘稠的白色难破裂的泡沫,其中还有一些浮渣(应该是受到冲击而死去的活性污泥),但出水水质没有这么受到多大影响,镜检微生物还是无论是种类还是
2、活性都是比较好的。没办法,只好加大排泥,加大点曝气量,水池泡沫情况一直维持了10天左右才好转。水池起泡沫浮渣的情况困扰了我好久。一是否污泥老化?一般来说,曝气池水面出现黄色泡沫或者像粥一样的浮渣是泥龄过长污泥老化,但是想想不可能啊,这段时间都是正常排泥。二是否曝气量太大?之前鼓风机是按照时间进行高低频率运行的,考虑到冬季温度比较低,污泥的活性可能会有影响,所以加大了曝气量,但也不可能导致浮渣情况的。所以唯一的原因就是进了工业污水,想想真是庆幸呀,幸好没有进来毒性大的污水,否则整个系统瘫痪就损失大了,以后要吸取这个教训,水质颜色突变,绝对不要再进水池。浮技术文章一篇:《污泥活性抑
3、制和污泥上浮的检测及控制》 污泥活性抑制和污泥上浮的检测及控制 摘要:引起污泥活性抑制和污泥上浮的原因在进水水质方面有:过量表面活性物质和类脂化合物,过低或过高的pH值冲击,碱度过高,水温过热,酚及其衍生物、醇、醛、某些有机酸、硫化物、重金属及卤化物等致毒性底物的流入;工艺运行方面的原因有:过量曝气,污泥缺氧反硝化,污泥回流量过大,池底积泥腐化以及机械应力等,还有起沫丝状菌的过量生长产生的泡沫和浮渣。控制活性污泥上浮的主要措施有:调节曝气剂的DO、pH值,采用均质调节池并控制其液位,合理投加营养盐等。关键词: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污泥上浮冲击致毒控制 引言在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运
4、行过程中,有多种原因可引起曝气池活性污泥的活性受到抑制而导致微生物性质和类群的改变、有机底物的去除率下降。有些微生物(如丝状菌)的过量增长会形成泡沫(foam)或浮渣(scum),运行时机械应力、挟裹气泡等均会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飘走,不仅增加了出水中的悬浮固体量,而且会大大降低生物反应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活性和数量。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导致活性污泥活性抑制与上浮的原因、检测分析方法和控制技术进行了讨论。1引起活性污泥上浮的主要因素1.1进水水质1.1.1过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和油脂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可以影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和通透性,使细胞的某些必要成分流失而导致微生
5、物生长停滞和死亡。当曝气池进水中含有大量这类物质时,会产生大量泡沫(气泡),这些气泡很容易附聚在菌胶团上,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另外,当进水含油脂量过高时,经过曝气与混合,油脂会附聚在菌胶团表面,使细菌缺氧死亡,导致比重降低而上浮[1-3]。1.1.2pH值冲击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酶及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壁里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当连续流曝气反应池内pH<4.0或pH>11.0时,多数情况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甚至死亡,以致发生污泥上浮[4]。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和化工废水的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为2.5-
6、5.0和10.0-12.0时,pH值越低(或越高),污泥活性受抑制越严重,上浮污泥量越多。控制低pH值(3.5-7.0)的反应周期内pH值不变,两种废水的活性污泥在pH≤5.5时就开始出现污泥上浮[5-6]。另一方面,随着pH值的增加,由于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ar Polymer)的电离官能团增加,活性污泥絮凝作用增加(尽管带的负电性增加),但当pH值超过一定范围后,絮凝作用下降。可见,这时的电排斥作用增加,也会造成活性污泥脱絮(悬浮、不絮凝、反絮凝(deflocculation)和上浮[6]。1.1.3盐含量的影响 对进水的pH值调整不能消除碱度对活性污泥的
7、影响。对碱性进水调pH值,虽然中和了碱性物质,但产生了盐。盐溶液浓度不同其渗透压也不同,渗透压是影响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7]。如微生物所处的溶液渗透压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细胞死亡。1.1.4水温过热 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适合的温度范围一般为15-35℃,超过45℃时会使活性污泥中大部分微生物死亡而上浮(经过长期驯化的或特殊微生物除外)[8]。另外,KlausKriebitzsch等在用SBR工艺测定温度对细胞内酶活性影响的试验中也发现,温度在20、30和40℃时酶活性较好,大于5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