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

ID:13000539

大小:3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0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_第1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_第2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_第3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_第4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2012-07-07刘婷婷摘要:作文语言有虚实之分,意、象之别;依靠有选择地组织语言的虚实性,有意识地构造作文的意和象;最终生成一种非常适合于考场写作的文体——意象类散文关键词:虚实、意象、散文作文语言有虚实之分和意象之别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正如老子认为的,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

2、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生生不息以趋于和。这一立足于虚实的古老的美学观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朴素的文学理论。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虚和实的具体含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意”和“象”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①这些朴素的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指出了“虚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走得更远一些,撇开形式和内容的羁绊,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纯粹由语言符号组成的“语言体”,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篇作

3、文说白了无非是“虚语言”和“实语言”的组合体,二者的区别是前者重“意”,后者重“象”。比如,类似于直抒胸臆、议论这样的语言可以归为虚,因为其重“意”,而诸如“借景抒情、描写、记叙这样的语言可以归入实,因为其重“象”。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论及意和象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现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②笔者认为王弼所说的“意”就是“虚”,而“象”则是“实”,创作时作家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有情感要抒发,这些“虚意”就须借助于“实象”来描述和

4、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用象来释意,用语言来表达象,即是用经过语言符号化的“实”来表达“意”之“虚”。反之,当读者去欣赏文学作品,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它表面就是“实”象系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情感等都寄寓在其背后。可见,在文艺创作中最关键的就是中介——象,这也就足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家关键是要刻画好形象,在“实”上下功夫,才能成功地“由实及虚”,创造经典。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喻成一道烹饪,那么“象”就是原料,而“意”就是调料,原料和调料的分布比例和相处方式将从根本上影响到这道菜肴的口味。原料过多而调料过少,做出来的菜定然淡而无味,表现在作文中就

5、是堆砌材料,文章厚实有余而灵动不足;反之,原料过少而调料过多,做出来的菜必定口味过重,令人反胃,表现在文中就是抒情或议论过多而材料不足,这将导致文章过空过虚甚至矫情。即使原料和调料比例恰当,也还得讲究烹饪的方式和火候掌握,传统的观点加材料的行文方式之所以在近年遭到鄙弃就是因为这种“烹饪方式”过于死板,以致口味单一。所谓众口难调,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既能在口味上有所改变又不失美味更兼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烹饪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意象类作文”。意象类作文的特点所谓“意象类作文”是指利用一个与主题(意)相关的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象”贯穿全文,串联全部

6、材料,从而形成一篇结构紧凑、虚实相生、有一定情趣和文采的文章。由于行文方式易于构思,材料组织方便,虚实控制容易,特别适合于考场作文尤其是应试散文的写作。笔者以2004年四川高考的一篇满分散文《风,可以穿越荆棘》,具体谈谈这类散文的写法。2004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下是某考生的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生命如风。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

7、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

8、,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