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哲学期末考题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

ID:12991873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_第1页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_第2页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_第3页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_第4页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大哲学期末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选择辨析:1月印万川:一个月亮普现于一切水面,形成了无数个水月,而无数个水月其实是一个月亮的影像。以此譬喻佛性与一切人性的关系,佛法与一切法的关系,意谓佛性内在于一切人性,佛法体现于一切法。相近的提法还有“一月千江”,从哲学上看,它们表述的其实是一与多之关系,宋代朱熹经常应用的“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证道歌》)亦有此意。2有无相生:意思是“有”和“无”是相生相伴,《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老子这里,“无”是“道”的代名词,用以

2、表达道体虚无不实的根本特征。在道家的哲学架构中,“道”乃一虚无之存在,即“道”并非一实体,“道”之体乃是“无”体,以“无”为体,是“无”体之体。可见,老子说“道”是“无”,又因“无”的确切之“在”而有“有”,故“无”与“有”成为“道”之“一体二面”,可谓“无”而非无,“有”而非有。如果我们忽略“有”与“无”的指向性,即忽略其具体所指,不管“无”是描述道体还是道性,皆是指“道”“不存在”什么东西;而“有”无论怎么演绎和阐释,皆表达“道”的“存在”的蕴涵。“道”恰是因为其“不存在”某些有形有名的特性,即对形名的

3、否定和超越,才使自身成为一永恒的“存在”;又恰因自己是一永恒的“存在”,就必然“不能存在”一切形下事物的特性。在上述意义上,“有”乃因其“无”而“有”,“无”亦因其“有”而“无”。这,就是道家“有无相生”所表达的深刻的辨证意涵。3《传习录》:心对身以及身的活动有支配、定向、控制的作用,心的主宰作用体现了心(思维、意识)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心之所发便是意”,“意”就是人的实践、认识活动的目的、意图,这是人在活动之前,对活动的结果的预见。这个“意”是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区别。“

4、意”表明,人能意识到主体自身的存在,能意识到主体行为的目的,而动物只凭本能活动。“意之所在便是物”,表明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有具体的对象,如事亲、事君、仁民、爱物、视听言动一类。人能意识到客体的存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总是具体的,“意”之所在,总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如事亲活动,主要以向父母尽孝为“物”,并不否定“事君”“仁民”的存在。“意”与“物”的关系,就是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可以说没有“意”外之物。如“意”在尽孝,必以“事亲”为“物”,两者不可分,如果“意”在尽孝,

5、却以“仁民”为“物”,就达不到活动的目的。有人习惯于从哲学本体论,从意识的根源的角度看“心”与“物”的关系,说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否定物可以离开心而独立存在,是唯心主义。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从哲学的本体论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实践、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上提出的,“心外无物”即“意外无物”,这表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自觉的活动。这句话体现了王阳明先生“心即性”的论点。名词解释:1体一定分:“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

6、“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只找个这个

7、了-_-)2超越与内在: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的。天道既超越又内在,此时可谓兼具宗教与道德的意味,宗教重超越义,而道德重内在义,也是禅宗心性论的精神实质。论述: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朱熹一方面接受程颐和李侗的观点,认为

8、《西铭》通体是一个理一分殊,一句是一个理一分殊,另一方面融合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1来源:根据是程颐的弟子刘安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程颐回答说:“只为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对程颐而言,理一分殊确实是受了佛教的启发。朱熹对程颐的思想固然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