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82896
大小:4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0
《李德顺: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谈价值与价值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德顺,1945年生,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革和发展、价值与价值观念、当代文化。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谈价值与价值观念价值论是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支价值和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以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领域——价值论,是哲学的一个新的基础理论分支。当前哲学界比较认同的哲学基础理论分支主要有三大分支,价值论就是哲学基础理论的第三分支。第一大基础理论
2、分支叫存在论,是17世纪成形的一个哲学基础理论分支。顾名思义,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存在论包含两个分支,一个叫本体论,另一个叫本态论。本体论是讨论什么存在,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尘埃还是粒子等问题;至于世界是怎么存在的,是孤立的、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世界是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这些关于存在方式的理论,就属于本态论。哲学的第二大基础理论分支叫意识论。就是说,世界存在还是不存在?世界是怎样的?根据什么这么说?我们关于世界存在与不存在,怎么存在?所有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人究竟是不是能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人们怎样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意识论是到18世纪才正式形式的一个基础理论分支。13当这两个基础理论分支建立以后,人们还会再深入思考,世界存在不存在,人知道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这个意义问题包含着所有的问题领域,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所有科学和哲学思考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的问题。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重要不重要?这个意义问题作为价值论的问题到20世纪初才形成。现在价值论已经是哲学基础理论的正式组成部分。价值论就是探讨价值的本质规律的一个学科分支。价值论作为一个学科分支的历史形成,是自古代以来,哲学
4、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各种具体学科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开始走向新的综合的产物。价值论产生的直接基础,来自哲学两大部门———伦理学和美学的变革,即“元伦理学”和美学元理论研究(“元美学”)的形成。自古以来人们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都较为关注,但是我们以往的研究一般都在规范层面上。具体来说,不偷盗是善,偷盗就是恶;不杀人是善,杀人就是恶;内心真诚地帮助人是善,想通过帮助人去获得利益就不是善。探究这样一些规范体系,叫规范伦理学。到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伦理学开始撇开一个个具体的“善”13,提出善本身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这叫元理论批判,或者叫元伦理学。伴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出现
5、了第一批研究价值论的哲学家。善是一种价值,价值和善本身到底是什么?这就是第一批研究价值论的哲学家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在美学层面也是如此,美学,过去我们称为规范美学,研究的方向是找美的定式、美的形式。如概括美的规律,怎样才算美,结构完整、对称、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等就是美;画人体标准图采用黄金比例,符合美的规律;美人的眼睛、眉毛、鼻子、嘴、腰,都要符合美的标准。这些方面的研究就属于规范美学。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美的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不符合这些规律的事物也可以是美的:线条不流畅也可以美;结构不完整有残缺也可以美;比例不对称也可以美;并不一定色彩鲜艳、大红大绿才是美,
6、中间颜色也可以美。比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每一个人长得都不一样,没有单一的统一的标准。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对美本身的追问就产生了元美学。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曾概括地说,元美学就是一种价值科学。有了元美学、元伦理学,就把善、恶和美、丑提到了价值的高度,这样一个新兴的哲学基础理论领域就形成了,这个领域就是价值哲学,也可以叫价值论。“好坏问题”,就是典型的价值问题引起我注意价值问题的起因,是当年我上大学一年级,老师讲艺术理论的时候,举了“世界上最好(最糟)演员”之争的例子(有一个演员因演一个坏蛋演得太像了,结果激怒观众把他打死了)。我们就琢磨:这样的表演到底是成功还
7、是失败?是好还是坏?我去追问老师,老师说:“这是一个大问题,要不你将来研究一下?我记住了这个老师也说不清的问题。”其实,这个争论源于戏剧表演界的两大不同的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13: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莱希特体系的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