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80131
大小:2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0
《嫩水流觞-对诗词声律继承与革新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嫩水流觞——对诗词声律继承与革新问题的思考笔者曾颇受诗词声律的困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使自己深切感受到,没有对传统诗词声律理论上的突破就无法放手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格律诗词。海外国学家潘受先生说过:“中国传统诗词是永远打不死的一条神蛇”。笔者认为,尽管传统诗词已“神而化之”,但“蛇蜕”还是丢弃的好,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古人身后邯郸学步。我们对事物的深入认识常常来自于比较。同样是诗歌,传统格律诗词和现代自由体新诗犹如两扇相邻的窗子,看到的是同一个精彩世界,却因为角度的差异而呈现完全不同的韵味。如果以舞蹈来做比喻,传统格律诗词如同“国标舞”,程式严谨,典雅端庄;现代自由体新诗如
2、同“踢踏舞”,自由奔放,洒脱无羁。看过爱尔兰舞剧《大河之舞》的人,恐怕很难将“国标舞”和“踢踏舞”简单地做一个艺术高下的比较,笔者无意于厚此薄彼。至于放弃声律规范的所谓现代格律诗词,就好似单位联欢会上的交谊舞——“推磨”而已。声律之于格律诗词如同衣服之于人。人类先祖发明衣服本是为了御寒蔽体方便生活,后世淡忘初衷的情况却总是屡屡发生。春秋战国时中原各国的男男女女以大袖飘飘、长裙曳地为时尚,不知道那时人们走路是不是有且行且舞的感觉。赵武灵王从耕战立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强力推行“胡服骑射”,这位改革家当然没有号召赵国百姓就此不穿衣服,“纹身裸行”实践行为艺术。人不能放弃衣服,格
3、律诗词同样不能放弃对声律的讲求。近体诗和律词的传统格律要求比较繁琐,声律规矩犹为苛刻,很多人对格律诗词的发展前途都不看好。近来也有人提倡写“古风”。“古风”是可以不必那么讲究声律,问题是“古风”正是在近体诗走向繁荣的前提下淡出历史舞台的,我们仅仅是因为解决不了声律问题而又重新请出“老人家”来是要被先辈们笑的。复古无止境,能回山顶洞。毕竟近体诗和律词是一千五百年来中华诗词的主流,其在华夏民族的灵魂深处积淀了太多的东西。诗人毛泽东曾说过:“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笔者的预言更加乐观——中华诗词即将伴随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的到来而达到新的历史高峰,格律诗词在
4、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取得的新成就或许是前人无法想象的。主要理由有两条:一是诗词文化的群众基础空前壮大。在旧时代中国文化普及率低,有效传播媒介少,寻常百姓能够听得到诗词作品的机会就不多,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更是百无一二。即使是在被称为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真正有写诗能力并留下优秀作品的人形容为万里挑一也不为过。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大专院校扩招,从广播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到网络信息触角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社会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诗词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现代诗词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一
5、个空前的经济文化繁荣的社会基础之上。二是诗词创作的思想解放力度前所未有。长久以来封建思想的禁锢导致旧知识分子思想僵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阉割了儒家的创新精神,封建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做法更使得诗词创作无可避免地走向“风花雪月”。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的自由和交流的便利成为诗词文化发展的双翼。然而,诗词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一马平川,诗词格律与新时代文化的兼容性问题是必须加以解决的,诗词声律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就是重要的一环。对于传统诗词声律的继承,体现在近体诗和律词的创作中坚持使用“律句”,讲究“本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句间平仄相对”等等。字
6、音分平仄是格律诗词的声律基础,要求改革格律诗词的激进派呼吁废除平仄声律的文章时见,不讲究平仄声律的现代格律诗词优秀新作却鲜闻。其实,不讲究平仄声律就算不得格律诗词了。讲究平仄声律是近体诗和律词的基本特征,至于平仄如何划分和使用,笔者是赞同师古而不赞同泥古的。平仄声律的难点在于入声问题。按照古人韵书上的划分,“失、一、石、七、织、杀、夹、鸭”是入声,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音调相同的“诗、衣、时、妻、之、沙、家、鸦”却是平声,这对于推广使用规范语言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不易接受的。笔者认为,照搬古人创作诗词的平仄声律是不合适宜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沈约是较早区分中古汉语(徐淮方言
7、)“平上去入”四声调的,学界称之为“沈四声”或“沈分法”。沈约倡导将“四声八病”的规矩应用于诗歌写作,从而形成了前格律诗体——“永明体”。但其“八病”之说过于繁琐,后世并未真正沿袭。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进一步提出“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到了隋末唐初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并应用于五、七言诗体形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声律。“沈分法”是古典诗词声律的基础,是长达一千五百年的“金科玉律”。“沈分法”为现代人诟病的是“入声”问题。众所周知,“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中不存在。“入声”即使是在中原古官话中的实际作用也被当今的一些学者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