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

ID:1292466

大小:11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9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_第1页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_第2页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_第3页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_第4页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_第5页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_第6页
资源描述: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讀《殷高宗問於三壽》上半篇一些心得曹峰《殷高宗問於三壽》一文極其難讀,清華簡整理者李均明的釋文頗見功力,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而學者近日在網上公布的研讀方案,也有很多新的突破。在此基礎上,筆者想先就上半部分文意的釋讀,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看看是否有助於進一步的思考。《殷高宗問於三壽》上半部分原釋文如下所示參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殷高宗問於三壽》釋文、注釋,見該書第149-160頁。對於没有異議的通假文字,這裡直接使用通行字體。:高宗觀於洹水之上,三壽與從。高宗乃問於少壽曰:

2、“爾是先生,爾是【1】知二有國之情,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少壽答曰:“吾【2】……【3】中壽曰:“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中壽答曰:“吾聞夫長莫【4】長於風,吾聞夫險莫險於心,厭非(必)臧,惡非(必)喪。”高宗乃又問於彭祖曰:“高【5】文成祖,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彭祖答曰:“吾聞夫長莫【6】長於水,吾聞險莫險於鬼,厭非(必)平,惡非(必)傾。”高宗乃言曰:“吾聞夫長莫長於【7】□,吾聞夫險非(必)矛及干,厭非(必)富,惡非(必)無飤(食)。苟我與爾相念相謀,世世至于後飤

3、(嗣)。我思【8】天風,既(回)或止。吾勉自印(抑)畏以敬,夫(茲)囗。”“君子而不(讀)箸(書)占,則若小人之?(寵)(狂)而【9】不(友),殷邦之妖祥並起。八紀則緍(紊),四?(嚴)將行,四海之夷則作,九牧九有將喪。=(惶惶)【10】先反,大茖(路)用見兵。龜筮孚忒,五寶變色,而星月亂行。”關於“厭”和“惡”,整理者訓“厭”為“足”,訓“惡”為“過”。那麽,“厭”和“惡”也就是指人心的滿足與不滿足,從後文“夫險莫險於心”看,這一解釋是合理的。厭非(必)臧,惡非(必)喪”可以理解為“知足必然導向蓄藏,不知足必然導向失喪”

4、,“厭非(必)平,惡非(必)傾”可以理解為“知足必然導向平定,不知足必然導向傾覆”。“厭非(必)富,惡非(必)無飤(食)”可以理解為“知足必然導向富有,不知足必然導向飢餓(貧窮)”。這種強調知足,反對貪慾,以求長久的思想,出現于先秦各類典籍中,但以道家和《易傳》最爲突出,如《老子》33章云:“知足者富”、44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6章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59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平”、“傾”相對為文,見於《易傳·繫辭》“《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

5、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這是說文王作《易》出於憂患意識,力圖使居安思危者獲得平安,不思戒懼者走向傾覆。三組“厭非(必)△,惡非(必)△”總體上也和“懼以終始,其要無咎”的易道接近。王寧訓“厭”為“喜歡”,訓“惡”為“厭惡”。以“厭非臧,惡非喪”為例,將其釋為“使人喜歡的不僅僅是厚藏財物,使人厭惡的不僅僅是喪失財物。”結合下文關於“非”的理解,恐怕這一解釋並不妥當。關於“吾聞夫長莫長於□”中的“□”,王寧指出疑為“山”之殘泐,并指出“蓋三壽與

6、高宗均用自然之事物為喻,中壽言‘風’,彭祖言‘水’,高宗則言‘山’也。殘存的字形可以與本書《厚父》12簡之‘山’類比。”王宁:《讀〈殷高宗問於三壽〉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2015年5月17日。以下引用此文,不再一一出注。确實有此可能,“長”与“險”相對而言,顯然“長”代表長久、安定,與殷高宗“世世至于後飤”的政治期待相吻合,自然物中長久存在的“風”、“水”、“山”都是恰當的比喻。“險”则代表不稳定的、危險的因素,《殷高宗問於三壽》用“心”、“鬼”、“矛及干”來作比喻,如整理者李均明指出的那樣,關

7、於人心之險,《莊子・列御寇》中有:“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难於知天。”李均明:《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概述》,《文物》2014年12期。但李均明在釋文中引的《荀子·解蔽》:“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或許關係不大。因爲這裡的“人心之危”,一般解釋為人有警戒危懼之心。是很適當的用例。至於“矛及干”,不用説顯然是動蕩禍患的直接起因。而《殷高宗問於三壽》將“鬼”視爲不安定的象徵,可能和“心”的迷失有關,也就是說,這裡指的不是實際的“鬼”,而是心之鬼,如《荀子·解蔽》云:“中心不定

8、,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定之。”《論衡·訂鬼》云:“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鬼之見也,人之妖也。”《殷高宗問於三壽》設計成“少壽”、“中壽”、“彭祖”和“殷高宗”之間的問對,應該暗含著討論之深度越來越高的意思,就長久、安定的程度而言,“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