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

ID:12902240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9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_第1页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_第2页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_第3页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_第4页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汇报》创办人严宝礼钟凤存真严宝礼,字问聃,号保厘,江苏省吴江县人。一八○○年一月二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二)生于吴江县同里镇三元桥。因四叔严公辅(字佐治,在江海关任文书)无子,乃出嗣,到上海读书。十六岁时进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肄业。一九二○年辍学,经嗣姊蔼徵介绍,进沪宁、沪杭甬铁路局(一称“两路局”)总稽核室工作,局长为同乡姻亲任传榜(字筱珊),严宝礼在业务实践中,以运算敏捷精确著称,而且经常出外查帐,接触较广。两路局有同仁会(职工俱乐部性质)组织,严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就职工福利、体育锻炼、

2、储蓄、保险方面诸多规划。三十年代初期,严公曾创设集美广告社(后扩充为交通广告公司),承办路牌广告,在上海市区及铁路沿线遍树广告,业务日益发达,同时严的交游更扩大到工商界和新闻界人士。(“八·一三”战争爆发不久,铁路交通瘫痪,两路局人员大部被遣散,严亦在被遣散之列。同时,战火波及,其路牌的基建投资亦成泡影,而交通阻塞,市面不景气,市区路牌广告业务亦遭停顿。严经济大受影响。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国军西撤,上海沦为“孤岛”,何去何从,煞费周章。其时,日军虽未进驻租界,但向租界当局施加政治压力,宣布对租界内

3、出版的中文报纸实施新闻检查。有影响的《申报》和《大公报》(上海版)都自动停刊,坚决拒绝侵略者对新闻界的箝制。《新闻报》、《时报》、《大晚报》继续出版,愿意委曲求全接受日方检查;可是报社中有正义感的郭步陶、余空成、邵宗汉、周木斋等人毅然退出,维护了新闻工作者的节操。至于受读者欢迎的《救亡日报》和《立报》,则先期停刊了。中华民族正在浴血抗战,“孤岛”人民却难以听到抗战的真实消息,出路何在?洋商的华文报纸可以拥有不接受日方检查的权利。——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商《大美晚报》社长兼发行人史蒂一则责任声明启事

4、中透露了这一信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严宝礼懂得“孤岛”人民不愿耳目闭塞,亟需时刻听到抗日救亡的声音,就邀请好友沈彬翰(佛学书店经理)、胡雄飞(《社会日报》经理)、徐耻痕(《新闻报》编辑)等筹划创刊一份洋商报,定名为《文汇报》(THESTANDARD),挂的是英商招牌,英国人克明(H·M·Cumine)挂名担任发行人总主笔。《文汇报》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创刊。实际主持人是总经理严宝礼。创业维艰。《文汇报》创刊伊始,仅集资一万元,资金不足,且一无房屋,二无机器设备,通过介绍取得了《大公报》原上海

5、经理李子宽的赞助,租用了福州路和爱多亚路两幢房屋作为经理部和编辑部、工厂部之用,一应设备俱全,原来《大公报》停刊后需要维持费,现在却由《文汇报》承担了。而《文汇报》借得了东风,省却一笔开办费的巨额投资。可谓各得其所。应时而生的《文汇报》,以其鲜明的爱国抗日的立场,报道抗日战场上的战斗真相,宣传正义的抗日战争必胜的前途,揭露敌伪罪行和投降派的阴谋诡计,而博得读者的信任和爱戴。在“孤岛”办抗日报纸,要甘冒巨大的风险的。《文汇报》创刊不久,一方面深受读者的欢迎,另一方面则被敌伪所仇视。二月十日,敌伪派特务向福

6、州路《文汇报》社投掷手榴弹,营业员陈桐轩当时被炸身亡,广告员箫岫卿、毕志奋亦受伤。手榴弹改变不了办报的宗旨,严宝礼和职工们众志成城,在福州路和爱多亚路报社装上了铁丝网、铁门等设备,雇佣租界巡捕站岗守卫,全报社人员提高警惕,许多职工经常留宿在馆内,减少外出,日以继夜地奋斗。嗣后,敌伪又不断投送恐吓信,送来死人手臂、毒汁水果,还发生炸机器房事件,尽管威胁恫吓连续出现,可是《文汇报》人不为所动,始终保持其爱国抗日救亡的战斗本色。知人善任,是严宝礼办好《文汇报》的一个重要因素。严初延、胡惠生为编辑主任,储玉坤为

7、编辑兼主笔,邀原《救亡日报》编辑委员柯灵(高季琳)主持副刊。二月间,请徐铸成为主笔,主持编辑部事宜,王文彬、许君远、费彝民、程玉西、邵伯南(红叶,唯一的地下党员)李秋生、吴农花、胡道璋、张寄汇、胡传枢、任嘉尧、沈凤芝等相率参加编辑部工作,虽然人马不如大报那样雄厚,但却是一支精悍的,同心同德的轻骑兵。爱国抗日的宣传,进步的内容,新颖活泼的编排,深深吸引了读者阅读《文汇报》的兴趣。是以创刊以来销路蒸蒸日上,半年间发行数额跃至六万份,成为“孤岛”最畅销的报纸,超过了老牌的《新闻报》。这也可以反映当时“孤岛”读

8、者多么迫切需要了解抗日形势的强烈愿望。《文汇报》使窒息的“孤岛”市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使读者树立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为了扩大影响,《文汇报》还发行了晚刊,出版了《文汇年刊》(实际负责人为柯灵),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真情实况。“孤岛”上海,不但有来自闸北、南市的难民,而且东南地区,甚至山东、平、津等地不堪受奴化教育的青年学生也流亡到上海的“孤岛”。严宝礼鉴于他们备受生活折磨,乃在报上发起捐募寒衣代金,分发给各地难民,并由报社和社会协同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