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96114
大小:1.68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9
《卫运河的由来与沿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卫运河的由来与沿革 卫运河是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发源于山西太行山,流经河南新乡、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今在沧县南又挖成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 卫运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合河以下干流长283公里。流经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河北省魏县、大名,山东省冠县,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流域面积15830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区,面积6280平方公里,东南部平原,面积901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淇河、汤河、安阳河等,呈梳齿状分布于
2、干流左岸,源短流急,洪水突发性强。干流弯曲,河槽窄深,是一条蜿蜒型河道。 卫运河与上游的卫河、下游的南运河曾统称卫河。卫河全长900余公里,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卫河本有两源:一出辉县市苏门山麓,一出博爱县的皂角树村,两源于新乡县合河村西合流,经新乡市区、卫辉市,在今鹤壁浚县的淇门与淇水合流,后与漳河汇合后流入海河。通常所称卫河,指新乡县合河到山东馆陶的秤钩湾一段。由淇河、安阳河、汤河等十余条支流汇集而成,合河以下干流长283公里。流经河南省
3、新乡市、卫辉市、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河北省魏县、大名,山东省冠县,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汇合后称卫运河,卫运河全长157公里,至四女寺枢纽又分成南运河和漳卫新河两支,南运河向北汇入子牙河,再入海河,全长309公里;漳卫新河向东于大河口入渤海,全长245公里。卫运河历史悠久,它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淇门以下卫河前身为白沟,系黄河故道。卫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水经注》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今河南省辉县白鹿山东),”“其水沥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
4、汲县北,又东入于河。”“东过内黄县南,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即临清,古城在河北馆陶县清阳城)”,“又东北过广宗县东(在今河北省威县东),又东北过武城西,又北过广川县东(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又东北过东光县西”。汉代称屯氏河,曾是黄河故道。《辞海》(1999年版)载:“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流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市西北)入海”。“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其今在山东境内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在1986年给临西县水利局徐登阶信中称“据有关资料,现在的卫运河自临
5、清经武城至故城一段,应即是利用屯氏河的河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态势。卫运河的命名,是由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新乡至卫辉原清水一段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之后才有的。今天的卫运河基本上是历史上的清水河。 清水源出修武县北的黑山,经山阳县(今修武县东,辉县西)、古共城(今辉县)、古获嘉县(今新乡市),流经汲县(今卫辉),在汲县北注入黄河(黄河的走向与今天不一样)。关于清水,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著述的《水经注》中叙述得十分详尽,即使两岸的名胜风光也描述得淋漓尽致。然而,只过了八十
6、多年,清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604年七月,隋炀帝杀死了他的父亲上台。从605年到611年,发动数百万人开挖大运河,全长近2000公里19,以当时的东都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地区)。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分为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个部分。新乡至卫辉的清水就是开挖后才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的。 永济渠的开挖是在公元608年。这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这里的“河北诸郡”则包括现在所
7、有的豫北地区。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隋唐两代成为永济渠,其治理均旨在发展漕运,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运河的开挖,不全是重新“开凿”,大部分属于疏浚、拓宽、修整等,它给南北水运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我们中华民族水运史上的重要篇章。永济渠
8、修好后,隋炀帝于公元612年兵发高句丽时,就亲自乘龙舟通过永济渠。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的。来往船只相沿近千里,往返运输达数十万人次,其规模之大是相当可观的。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