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76439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9
《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不同表现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的内容。它在20世纪的演变和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可以大略地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样三个层面去观察。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我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孔子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的先河。由此,全民族极其高涨的教育热情,尊师重教、兴学办学、对子女
2、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形成儒教社会的一种特质和精神面貌。 与这一教育理想相连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举制。结构精巧的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文官制度,它最具有认识价值的特殊之处,是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知识优先的准则,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从而奠定了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所谓的"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的都是对教育、知识的重
3、要性排序。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另一个特别值得认识之处是书院制度。私人办学、自由教学、注重个性、思想活泼自由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功利主义、陈腐刻板,成为富有活力的学术和研究中心。与官学同样源远流长的私学,体现着"学在民间"的传统。胡适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毛泽东也十分欣赏书院的风气,曾以书院为楷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认为书院的好处,"一来是师生关系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究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1 有人曾指出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写在典籍上的与在实际生活中流通的往往有极大距
4、离。在教学过程和教育方法层面,我们有许多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警句名言,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但这些似乎主要是先贤的楷模和理想。在千年来的教育现实中,封建时代的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基本表现是师道尊严、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等等。7 自然,传统教育的所有弊病也与其核心制度科举制紧密相连。政教合一、教从政出,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合一,赋予教育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在另一条渠道上,求学与功名利禄的直接挂钩,在造就全社会"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之时,也导致了读书为"升官发财"的实用主义、
5、功利主义态度,导致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的匮乏。而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八股考试,则助长了读死书、死读书,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手脑分离、劳心与劳力的脱离之类严重的弊端。到封建时代末期,其流弊日趋严重,以至成为扼杀人才、败坏学术、禁锢思想的祸害。我们今天所批评的"传统教育",通常指的并不是孔子的言行,而是指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延续至今的普遍的教育现实,它们成为20世纪文化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 二、激进主义文化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命运 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封建政治制度的崩离,统治中国千年之久的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出现了严重危机,并继而在20世纪初被"推翻"、"打
6、倒".1904年清末新政废科举、建立现代学制,可以视为是清朝崩溃的前奏。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始终肩负的一个文化使命,就是重建一个为大家认同的、与现代社会合拍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一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五四以来,思想文化的变革异常迅猛。作为五四文化的主流,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自由知识分子引进了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用以对抗和更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价值。五四新文化对于反对旧的教育、文学、文化传统有摧枯拉朽之功。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五四知识分子,无不强烈抨击旧教育,主张"打
7、倒孔家店",这种今天看来十分激进的态度,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如果说1905年废科举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传统教育寿终正寝;五四运动则在精神、价值层面引进了新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在此后的教育实践中极大地更新了学校教育的面貌。一大批从西方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新教育的建设。当时正是世界范围内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杜威的学说对中国的新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当时活跃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均出于哥伦比亚大学杜威门下。杜威及其弟子几度来中国访问、演讲,胡适、蒋梦麟、朱经农、郭秉文等都曾在进步主义思想中心的哥大学习。 许多研究认为,在本世纪上半叶,舶来
8、的新式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