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

ID:12855889

大小:39.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9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_第1页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_第2页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_第3页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_第4页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

2、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

3、记》的比较2011年1月第30卷第1期重庆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11V0J.3ONo.1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陈莉(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兴义562400)【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X.-ff]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

4、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金色笔记》;轻与重;灵与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1—0077—05多丽丝?莱辛与米兰?昆德拉这两位文学大师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都身处欧洲,生活的年代相近,都有着移民的经历,都曾信奉过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两位作家都着力描写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昆德拉将小说定义为”关于存在的诗性思考”.…这一定义显示出其创作的主题意旨和思想倾向,即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和关注.而在莱辛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她也并非仅仅停留于

5、对家庭生活,女性情感的描写,而是将笔触深人到人最根本的生存状态中去.这可能也是莱辛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贴上女性主义标签的原因,因为这将缩小其作品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正因为两位作家有着如此的相似性,为我们提供了对比的可能.本仅抽取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从轻与重(人的存在意义),灵与肉(爱的追寻)两个方面来比较阐释两部作品对人的存在的诗性思考.一,轻与重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下简称《不》)中抛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模式,而以几个关键词结构全篇,从而将读者引入了相关的哲理思考之中并揭示出了人类生存境况的本质.”轻与重

6、”可以说是这几组关键词的”母题”,它揭示了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追寻,由这一追寻引发出了对于灵与肉,媚收稿日期:2010—06—12作者简介:陈莉(1979一),女,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77俗,牧歌等人类生存中的种种现状的思考.小说开端作者由尼采的”永恒轮回”观念导人,开始了一长串关于”轻与重”的议论:如果我们的生命是无限重复的,那么我们将承受不能承受的责任之重:而如果我们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对于我们将只有一次,”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这一追问是作者提出的,是作品

7、中的人物所困惑的,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的.而20世纪现代西方人对这一问题显得空前迷惑.19世纪末.随着尼采那声”上帝已经死了”的大喊,上帝从人们的价值体系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人自己和科学理性.科学在推动人类改造自然,认识宇宙万物,改善物质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科学的发展无法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无法为人们提供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甚至于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在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方面的危机感.而消费社会的到来让人沦为金钱的奴隶,现代化的大生产使生产者成为机器的附庸,人的价值被降低,人不再是世界的主体,人深感自身的渺小和软弱.人自己

8、和科学理性这个新的上帝不能拯救人类,而人的生命又只有一次,那么何以为生?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却又难以解答.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