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生职前就业培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职前就业培训》创业计划一、目前就业形势分析1、毕业生人数总量继续攀升2012年全国680万毕业生,比2011年608.2万人,增加70多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再加上历年累积的待就业毕业生,在就业环境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就业机会减少每年可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拉动就业增长的百分比贡献下降。国内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减速,吸纳毕业生能力有所减弱3、摩擦性失业继续结构性、知识性、观念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
2、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地域趋同.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失业。他们作为高端年轻劳动力,面临着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尴尬的处境。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能提供的多数是低端就业岗位,大学生接受不了这样的收入和待遇,但目前产业结构并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高端的岗位。4、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
3、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5、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职位浪费据2003年8月21日《组织人事报》报道:2003年一季度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20%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我国高校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岗人才”的不足,高校和企业在人才
4、教育和人才需求上严重脱节。“就业难,招工也难”,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6、专门人才与生产不顾需求,带来供给过剩大学专业调整4年一个周期,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远远高于这个速度。结果导致招生时是热门专业,分配时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冷门学生。这需要加强大学毕业生信息的汇集于分析,以及动态调整。7、高校就业工作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
5、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15一、市场前景1、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有1000多所,加上成人和民办高校有3000多所,在校生源有1.5亿,按照人均1000~4000元的培训费用,整个市场的消费前景可达1500亿~6000亿,按照10%的市场占有率,则可达150亿~600亿。2、目前学生就业困难,而各大高校迫于压力一味追求就业率,这种“急火攻心”的状况,导致了目前一些就业不良现象的发生,比如很多学生“先就业后择业”。有的学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跳槽。有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年内没有跳槽
6、的毕业生大约只有20%左右。不断跳槽的结果是工作始终没法稳定下来,始终处于“找工作”的状态之中。郭召良博士说,没有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先就业后择业”,结果只能是“瞎就业”。我们就业要“超越找工作”,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有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的概念。而“职业培训”正成为目前国内求职者充电、择业准备的主流选择。”据智联招聘网调查,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愿意通过职业培训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满意的工作,从而通过职业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多家企业特聘高级顾问、培训专家刘炎老师说:作为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经常碰到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明确表明不愿意招
7、应届毕业生。而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招应届毕业生,除了许多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应届毕业生对职场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观念缺乏了解。企业把应届生招来之后,往往还要花很大力气对这些职场新人进行系统培训,而在培训的时候花费的时间、金钱、人力等成本,往往是许多企业所不愿承担,甚至无力承担的。作为学校来讲,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也都还没有向毕业生提供系统完整的职前培训。同时,作为学生来说,由于平时对职场和企业接触了解不多,在正式找工作前,一般也都没有太多机会接受到系统的职前培训—
8、——学生不清楚自己真正应该学什么,学校没精力管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