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71683
大小:35.7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9
《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研究信息来源: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2007-08-2616:28:17浏览次数:174字体:【大中小】 前言 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新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新要求,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对宁波来说,如何按照国家的部署,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有所建树,需要在制度、政策、组织、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其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是我市实现率先
2、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 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
3、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就宁波而言,毋庸置疑,过去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经济容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例如,因要素资源短缺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下滑、发展质量降低,因环境污染引起的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都对今后宁波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努力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可持续道路,不仅是中央对宁波的要求,也是宁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作为一种新
4、的社会发展理念,其施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实现统一,达成共识,而且更需要从经济、社会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解构和重塑,使之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相适应的新模式。显而易见,在当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围绕着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推进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清现状,找出问题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粗放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制约和环境问题,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和治污工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从2003年以
5、来,我市累计投入环保资金249.6亿元,年均增长16.4%;土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步伐加大,盘活土地存量2.9万亩,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从122立方米下降到75立方米,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对重点行业、企业能耗的监管力度加大,能源消耗增幅低于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28.7个和5.2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集中处理制度基本建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面铺开;市区空气Ⅰ、Ⅱ级天数达到325天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9%以上。但局部情况也不容乐观。以环境状况为
6、例,我市城市内河和平原河网受有机污染日趋严重,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时有超标;近岸海域无机氮、无机磷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酸雨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其过程也是对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修正、变革和重塑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在节能、降耗、减排和治污方面取得的成效,与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和价格机制作用初现。 近年来,我市先后成立了“宁波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和
7、“宁波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并通过组织管理的加强,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统筹全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工作。在多年的探索基础上,我市逐渐建立起对水、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市中心城区的原水、制水和排水业务的经营,由宁波市原水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和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分别承担,并形成由水利局、城管局分别主管三家企业,同时与水环境办公室、环保局、财政局和节水办等部门共同负责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治理及节水等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系;市国土局和发改委
8、共同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形成土地资源的管理体系;由市发改委和市经委综合管理的能源利用考核体系;以及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载体的环境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相关的监督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