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第25卷第1期(2Ol0)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NEUIANGNoRMALUNIVERSITYNo.1Vo1.25(2010J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陈元贵(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纳西族民问文学在揭示民族心灵秘史的同时,也昭示该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与审美风尚.就历时的角度言,它体现了这一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达成的
2、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审美关系,以及因族群交往而造成的审美意识的变迁.就共时的角度言,蕴含其中的审美意识带有鲜明的族群性与地方性色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对地域风光的热情讴歌,尚白习俗,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与日常审美的复杂纠缠以及关于人格美的理想.关键词:纳西族;民间文学;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O1O)01~0086—04雪域高原与河谷平坝的秀丽风光,既培养了纳西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也滋生出瑰丽多姿的纳西族民间文学.这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珍宝在揭示纳西民族心灵秘史的同时,也
3、向我们昭示了该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审美习俗.本文之所以选取民间文学而非整个纳西文学作为探寻视角,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纳西民间文学既不像东巴文学那样必须服务于特定的宗教情境与宗教目的,从而与世俗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也不像纳西作家文学那样受到汉文化过多的浸淫与干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本民族真实的精神风貌.其二,民间文学在整个纳西文学中的地位比较独特.纵览纳西族文学的全部发展历程一,民间文学的历史最为悠久,差不多一直与这一民族的生长史相伴随.这样一来,整个纳西民族审美意识的变迁,便不可避免地会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留下印记.此外,
4、作为纳西族审美意识史相对明确的语言化表述,纳西民间文学较之其他艺术样式更容易抗拒外来研究者的先在之见与主观臆断.对于纳西族民问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似乎可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考察:就历时的角度言,则是以整个纳西族繁衍生息的历史为线索,梳理民间文学所折射出来的纳西族审美意识的变迁历程.这当中既有纳西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达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审美关系,也有因族际交往而带来的审美意识之变迁.就共时的角度言,则是力图从纳西族民问文学的众多题材中,攫取其共同的审美特质,由此彰显这一民族所特有的审美风尚与审美习俗,从而为民族与民间文学
5、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寻找到恰当的表述方式与族群个案.整个纳西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学界大多持这样的看法:纳西族是由两大古老人群结合而成,一支是远古时期游牧在西北地区黄,湟一带的牦牛夷,一支是早就生活在云南西北部的当地居民(史称”叟人”).牦牛夷在先秦时候的社会大变动中,逐渐向南迁徙,他们顺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南下,直至最后与叟人融为一体.概言之,汉以前,纳西先民处于迁徙,游牧的时代;至晋,开始向定居过渡,原始经济解体,阶级分化开始,酋长出现.唐以后,纳西族已普遍在金沙江上游和丽江坝区定居下来.先是半牧半耕,进而发展到以农耕居主要地
6、位;手工业,商业逐渐发展起来,丽江木氏祖先的势力也开始发展壮大.从公元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元,明,清朝直接在纳西族地区推行中央王朝管辖下的世袭土官,土司制度.清朝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结束封建领主制,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与纳西族生长史相适应,纳西族审美意识的变迁反映到民间文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由早期对狩猎,游牧生活的诗意描绘转为后期对农耕生活的客观书写.收稿日期:2009—0605作者简介:陈元贵(1976一),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总第12
7、4期陈元贵:论纳西族民间文学中的审美意识?87?譬如早期的《猎狗追马鹿》《打猎歌》《数羊歌》《挤奶歌》《六畜找到了》等0,均以自然质朴的语言真实再现了狩猎与游牧生活的热烈场景,这当中,既有对猎人和牧人的勇敢与智慧的赞美,也有对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的热情讴歌,还有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些都根源于纳西先民那种无拘无束,”帝力与我何有哉”的自由生活状态,才使得他们能将审美注意力集中于劳动过程与劳动对象.此后,当纳西族刚刚进入农耕时代时,人世间尚且没有太多苦难.《天女洗麻歌》《劝牛调》《栽秧歌》等反映农耕生活的作品依然洋溢着早期那种积极乐
8、观的基调,而且对劳动过程与劳动对象的赞美也不绝如缕.但再往后期,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确立,纳西先民永远告别了田园牧歌式的自在生活,人世间充满太多辛酸与艰辛,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大量出现的揭露阶级压迫,反对封建婚姻包办制的”苦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