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

ID:12728374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8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_第1页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_第2页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_第3页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_第4页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广州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黄仕忠婚姻的变更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任何一桩离婚事件,都会引发社会道德的谴责。所谓的负心婚变,主要是指社会地位改变之后,男子对原配妻子或约为夫妻的恋人的“变心”,这为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所否定,并成为中国文学吟唱的对象,作为一个文学“母题”母题(motif)是主题学(thematicsorthematology)的一个概念。主题学则是比较文学的一个构成门类。一般认为,主题学研究主要是对个别主题、母题,尤其是神话(广义)人物做溯本探

2、源的工作,并对不同时代的作家(包括无名氏作者或集体累积型作品)如何利用同一个主题或母题来抒发积愫、反映时代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参见陈翔鹏《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文,收入《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这里也借用这一视角。,贯穿在中国文学史中。但由于各个时代的文学,对于这一母题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通过这一母题的表现,可以窥见中国文学的变迁;同时,也只有从社会本身变化的角度,才能合理地解释文学表现的变迁。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做过专题讨论,撰成《婚变、道德与文学——负心婚变母题研

3、究》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本文试图概要归纳书中的观点,以作讨论。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在婚姻中掌握着主导的地位,礼法赋予男子离婚的特权,这就是著名的“七出”之条: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多嘴多舌、盗窃、妒忌、患恶疾。《大戴礼记》《本命篇》云:“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见中华书局1983年版《大戴礼记解诂》第255页;又,《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大归曰来归”句何休注、《仪礼·丧服疏》也有同样的记载。只需凭以上任何一条,即

4、可出妻而不受非议。在先秦时期,男子出妻的实际情况则远较“七出”为普遍。因为他们可以轻易地找到休妻的理由,而逃避道德的谴责。男子因薄物细故而出妻,甚至成为美德。如孟子因妻裸在私室,踑踞而出妻见《韩诗外传》。,曾子因妻蒸小米饭夹生而休妻见《列女传》。。女子婚后如果能不被打发“大归”,反倒被认为是稀罕事。《韩非子》《说林上》载: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为人妇而出,常也;成居,幸也。”见中华书局1958年版《韩非子集释》445页。她们只有在礼法规定的“三不去”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礼法的保护和社会的同情。这“三不去”

5、是:一、女子被休后无家可归;二、与丈夫共守三年之丧礼;三、先贫贱后富贵。《大戴礼记》《本命篇》云:“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见《大戴礼记解诂》255页。此外,如果做媳妇做得十分贤惠,非常中公婆的意,那么,即使做儿子的对妻子并不满意、毫无感情,也不能将她休弃;反之,即使夫妻情深意笃,只要公婆看不顺眼,也得休弃。《礼记》《内则第十二》云:“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据中华书局1996年版《礼记

6、训纂》420页。所以女性对于不幸的婚姻,可以据“理”11怨尤的范围更是极其窄小。即使社会舆论对负心现象有所谴责,也只是为了维护礼法秩序,而并不仅仅是同情女性的遭遇。限制男子滥用离婚特权,也是为了劝诱女性,让她们更好地恪守妇道而已。至于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不受肯定的,有的只是礼法规范中的夫妇之义。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的“痴心”是绝对的,别无选择的,因为礼法要求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男子的“负心”则是相对的,因为礼法允许他们三妻四妾。礼法要求男子不得轻易“负弃”或改变的,其实只是正妻的地位而已。至

7、于古代对男子负心的道德谴责,与男女的不平等条件下对女性的贞节要求、女性所处的依附地位等等有关。不过,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地位,改嫁再嫁的可能条件,贞节观念的变迁等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因而各个不同时期对于“负心婚变”现象的道德谴责涵义也有所不同,这都直接影响到负心婚变母题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对于婚变现象的吟唱,从《诗经》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诗经》中的《氓》、《谷风》等篇,就是表述女子对于“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的怨尤的。《诗经》中还有一些篇章则借用了弃妇意象,来借喻君臣关系

8、,以寓诗人的寄托。据前人说诗,《诗经》中被判定为弃妇诗或涉及弃妇意向的作品,至少在十四首以上。参见拙著《婚变、道德与文学》21至22页。考虑到颂诗主要是宗庙乐歌,大雅是贵族正声,除去这两部分,余下的二百余首诗中,这个数目应当说是相当多的了。这本身可以说明当时弃妇现象之常见和诗歌对这一意象运用之普遍。其中借夫妇关系以喻君臣的表现方式,作为一种传统,在诗文创作中一直被延袭下来。屈原的香草美人,也即运用了同一意象。在先秦时期,女性的被抛弃固然是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