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15456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8
《探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异地就业 [论文摘要]文章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通过对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试图分析学生就业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文章首先探讨了学历、性别对学生就业或薪酬期望的影响程度,然后在深入分析学生应聘渠道和异地就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各地共有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共1470所,在校生总数435万人,应该说,民办高校对
2、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尝试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一、学历对就业的影响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0年本专毕业学生总数719人,去掉因升学而不进入就业市场的42人后,共计677人,对其就业情况作列联表分析可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9%,略高于专科生88%的就业率水平,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样的分析结果不免让人迷惑,似乎与目前全国范围内专科生就业困难的印象有些背离。在对毕业生个别访谈后发现,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似乎普遍低于本科毕业生,这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历对就业的影响上
3、的差异。 二、学生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是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但经过分析发现,男女生在就业率指标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女生的就业率水平(90%)甚至还略高于男生的就业率水平(88%)。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作了探索性调研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相对于女生,男生普遍缺乏就业危机意识,缺乏对失业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其次,男生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时被淘汰的几率更大。这大概能反映出男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的现实。再次,男生的应聘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没有女生高。这可能与其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有关。 由于上述原因,虽然男生有着生理上
4、的先天优势,但最终却在就业数据的统计上并不能体现出优势。因此,加强对男生的就业辅导,培养他们的就业危机意识,将是挖掘学生就业潜力的一个突破点。 三、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水平 学生对薪水的期望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到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调查其对薪水的期望情况。在此次调查中,结果显示,共计有51.9%的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如果加上“月薪不限”的19.3%,有约86%的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可以接受在2500元以下。应该说,这样的比例与我校移动通讯学院学生的自身能力、现实的就业环境是基本适应的,说明学生在学院就业指导部门的
5、宣传和指导下,能够及时调整心理预期,并使之与现实吻合。3 前面的研究中还发现,本专科毕业生在签约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签约质量上似乎有些不同,在学生签约薪酬的具体数据难以准确取得的情况下,需要一种尽量客观衡量签约质量的替代性数据。考虑到签约的学生多数都已在应聘过程中与接收单位就薪酬问题进行初步协商,因此,他们对薪酬的期望应该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估计值。调查以2000元为分界线,对已签约学生做出抽样调查,并对其薪酬期望做出分析。本科生中约33%的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大于2000元,而专科生的比例则只有11%。卡方检验得卡方值为11.807,存在显著性差异(P&l
6、t;0.05)。因此,可以认为,虽然本专科生在就业率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签约质量来看,本科生显著优于专科毕业生。提高学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四、应聘渠道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同样显示,学生的应聘渠道仍然比较窄,除了学校组织的双选会和招聘会,73.9%学生还是会选择自行联系解决。通过进一步调查,笔者还发现,自行联系解决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家人、朋友介绍;通过招聘网站等网络手段;通过报纸等其他媒体;通过各省市组织的各种大中型招聘会或者其他偶然渠道。因此这也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考虑为学生的应聘渠道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 五、
7、异地就业状况 异地就业是指学生就业单位所在地与该生入学前来源地处于不同省(直辖市),异地就业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流动的现实情况以及学生在择业上的地域倾向性。据统计,在2010年我校移通学院签约的602名学生异地就业情况中,79.6%的学生选择回到自己家庭所在省份就业,只有20.4%的学生选择异地就业。这说明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总体上仍然趋于保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才流动性不够充分的客观现状。因此,笔者就人才流动不够充分的问题继续跟踪调查,调查研究的重点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目前的就业制度是否给毕业生异地择业带来了制度性的障碍,如果有,主要是些什
8、么障碍?是否有改进的空间?(2)毕业生在就业时对工作单位是否有地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