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说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说课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并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说课这一教研活动把握的意识,及对说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说课活动,问题,对策。【正文】一.说课中存在的问题说课是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许多说课者在说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1.详
2、略不当,重点模糊不清。在说课过程中,有的老师在说课时能够做到注意突出重点,产生很好的效果;但也有的说课的篇幅太长,对说课的内容详略把握不当,阐述太多、太细,说课时间太长。事实上没必要这样做,因为对某一堂课来说,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问题的引进、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还是例题的分析,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在说课时,应在全面介绍情况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那些教师较为关心、渴望了解的重点问题,展示出你的处理和解决办法,以充分发挥“说课”的交流作用。2.学法、教法运用缺少针对性,可行性低,形成说做“两张皮”。有些说课者,为了“哗众取宠”,在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课型特
3、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盲目堆砌”,听起来似乎是一篇优秀的说课稿,但可操作性差,在讲课时根本无法去实现。3.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上太模式化、格式化、样板化,缺乏个人创造。5大多数说课者都遵循一个模式,一个框架,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环节严格进行,甚至这些程序里的小题目都一样,使得说课过于呆板,缺乏活力和感染力。4.说课中的空话太多,帽子太高,对自己设计美言太多。很多教师“说课”时能说明如何将一些基本想法具体体现在课的内容之中,使人感到比较实在,如在说“数轴”这一课时,在教学目标里提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后,还在教学过程里具体
4、点出在讲到哪一步时提出所渗透的上述思想方法,从而使这种渗透成为能抓得住、可以操作的教学安排,但也有的教师说课时,虽然列的教学目标不少,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有好几种,但从说课中却看不出是如何结合具体内容来落实这些教学目标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工夫思考的,也是听说课的教师最希望知道的。5.说课过程过于夸张化。说课者语言不流畅,表情过于严肃,把“说”课变成“读”课;或者语言太“亲切”,甚至抒情很多,把“说”课变成“朗读”课。在说课中有些说课者认为“设计很好”,只要说出来就行,因此说课时,照着说课稿只管读。还有的教师力图通过“说课”来展示自己
5、的讲课技艺,以致出现画蛇添足、所用手段未能为说课服务的情况,这就如同演戏时脱离剧情去显示演技一样,应该看到,说课与讲课有所不同,讲课面对的是学生,其效果不仅取决于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而且取决于教学能力的高低,这涉及语言、板书、观察、教态、对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因素,而对“说课”来说,尽管说课的艺术对说课的效果关系很大,但其侧重点主要还是在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上,可见,讲、说课的艺术在两种评比中所占的“权重”是有差别的,企图通过说课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讲课艺术是很难办到的,而对它的过分追求则必然会影响到说课效果,应明确说课不同于教学基本功比赛,不同于教学技能表演,
6、必须立足于“课”本身,说课时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要完全服从于说好课的需要,将其教学能力寓于说课之中,这样不仅保证了“说课”的质量,而且使人感受到说课者的教学水平和准确把握一堂课的能力。5对于这些问题,教育理论界对说课策略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概念上的模糊不清,致使研究领域含混,说课水平低级。这样严重影响了说课策略的操作性,教师也难以从中获得有关何时采取什么样的说课策略的信息。同时,对说课策略的科学含义认识不清,也会给指定或选择有效的说课策略造成一定困难。影响说课策略制定的因素,从可操作的层次来说,说课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和对教
7、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说课策略的复杂多样性。在影响和制约说课策略的因素当中,最为关键的恐怕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者这三个因素。教学目标是影响和制约说课策略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者应该通过说课描述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在说课中明显突出。二.如何解决说课中存在的问题说课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一种科研性的教学探究活动,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可以说,说课是一个教师为了搞好整个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
8、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