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84447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8
《耳鼻咽喉科临床常用药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耳鼻咽喉科临床常用药物1%麻黄素滴鼻液(ephedrinesol) 成分:盐酸麻黄硷1克,生理盐水加至100毫升。 作用: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持久而缓和,对鼻粘膜上皮纤毛活动影响少,可改善鼻通气,促进鼻窦引流,并可减轻局部炎症。 用途:用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也可用于鼻出血。 用法:滴鼻或喷入鼻腔,小儿宜用0.5%的溶液。每日三次,每次3~4滴。不宜长期使用。止血用2%的溶液。 0.25%氯霉素麻黄素液(0.25%chloromycetinandephedrinesol.)。 0.02%呋喃西林麻黄素液(0.02%
2、ephedrineandfuracillinsol)。 作用:清除鼻粘膜肿胀,改善鼻及鼻窦的通气引流,消炎,止血。 用途: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 用法:滴鼻或喷入鼻腔。每日三次,每次3~5滴。 麻黄素可的松滴鼻液(ephedrineandcortisonSol). 成分:1%盐酸麻黄硷,0.5%醋酸考的松。 用途:通气、消炎及抗过敏,使鼻粘膜水肿减轻。 用途:变应性鼻炎。 用法:滴鼻,每日三次。 苯海拉明麻黄素滴鼻液(ephedrineanddiphendydraminesol)。 成分:1%盐酸
3、麻黄硷,0.25%苯海拉明。 作用:通气、消炎及抗过敏。 用途:变应性鼻炎。 用法:滴鼻,每日三次。 氯霉素甘草液(chloromycetinandliquoricesol)。 作用:消炎、抑菌。 用途: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用法:滴鼻,每日三次。 2%色甘酸二钠滴鼻液(2%dicodiumcromoglycatesol) 作用:抑制变应性物质的释放。 用途:变应性鼻炎。 用法:滴鼻,每日三次。 薄荷樟脑滴鼻剂(nebulamentholcompositum)。 成分:薄荷1克,樟脑1克,石腊油加
4、至100毫升。 作用:有润滑鼻粘膜作用,能刺激神经末梢,促进鼻粘膜恢复功能。 用途:萎缩性鼻炎,鼻粘膜干燥。 用法:滴鼻,每日三次。 鼻眼净:(滴鼻净)(naphazolinehydrochloride) 浓度:浓1:1000,淡1:2000。 作用:血管收缩作用较麻黄硷强,能持续数小时之久,但可产生后扩张,使鼻塞加重,故一般滴用不宜超过1周。 用途:急、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 用法:滴鼻,每日三次。成人用浓液,儿童用淡液。 鼻通 成分:1%麻黄硷,1%磺胺噻唑,0.65%樟脑。 作用:通通气,抑菌。
5、 用途: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用法:将油膏挤入鼻腔内,每日三次。 鼻软膏 成分:硼酸5克,薄荷油2毫升,石腊油40毫升,无水羊毛脂100克。 作用:消炎,消肿。 用途:鼻前庭炎,鼻前庭疖、鼻粘膜干燥。 用法:局部涂布,每日三次。 复方硼砂溶液(朵贝氏溶液)(boraxcompositumsol) 成分:硼砂1.5克,碳酸氢钠1.5克,石炭酸0.2毫升,甘油3.5毫升,蒸馏水加至100毫升。 作用:为硷性溶液,有防腐、抗菌、消毒、收敛作用。 用途: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作清洁口腔作用。 用法:稀释后
6、漱口,每日数次。 复方碘甘油(iodineglycerinecompositum) 成分:碘1.25克,碘化钾2.5克,薄荷油0.42毫升,乙醇0.375毫升,蒸馏水2.5毫升,甘油加至100毫升。 作用:消毒、润滑及温和刺激。 用途:慢性咽炎及萎缩性咽炎,也可用于萎缩性鼻炎。 用法:涂于患处,每日三次。 杜米芬喉片(damiphenetablet)。 成分:每片含杜米芬0.5毫克。 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杀菌能力,可起局部消炎作用。 用途: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用法:含化,每日数次,每次1~
7、2片。 含碘喉症片(iodinelozenge)。 成分:每片含碘0.0013克。 作用:消炎、抗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用途:急、慢性咽喉炎等。 铁笛丸 成分:薄荷、桔梗、川芎、大黄、百药煎等。 作用:利咽开音。 用途: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 用法:口服,每次1粒,每日2~3次。 清音丸: 作用: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用途:用于肺胃热盛,咽喉肿疼,声嘶,口干舌燥。 用法:口服,每次1丸,每日二次。 金嗓灵一号(金嗓散结丸) 作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化痰。 用途:声带小结,声带息肉
8、,声带粘膜增厚。 用法:1~2丸,每日2次,孕妇慎用。 金嗓灵二号(金嗓利咽丸) 作用:健脾化湿,疏肝理气。 用途:慢性咽炎,咽异感症。 用法:1~2丸,每日二次数,孕妇慎服。 金嗓灵三号(金嗓开音丸) 作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用途:急性、亚急性咽、喉炎。 用法: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