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79878
大小:8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8
《多路组合换向阀卸荷性能分析及卸荷阀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佳木斯大学学报JOURNALOFJIAMUSIUNIVERSITY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VOL.17 NO.2 1999多路组合换向阀卸荷性能分析及卸荷阀设计王丽梅 刘宝田 关忠杰 臧克江 张新宇 刘宇辉 摘 要 分析了工程上常用的多路组合换向阀卸荷性能特点,并扼要地介绍了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卸荷阀设计方法. 关键词 多路组合换向阀 卸荷性能 卸荷阀设计 分类号 TH137.52THEUNLOADINGPERFORMANCEANALYSISINGOFTHEMULTIPLETRACKSOMBINATIONTUMBLERSWITCHANDTHEDESIGNINGOFTHEUNLO
2、ADINGVALVEWangLiMeiLiuBaoTianGuanZongJie(TheHydraulicComponentFactoryoftheJiamusiUniversity,Jiamusi,154007)ZangKejiangZhangXinyuLiuYuhui (JiamusiUniversity) ABSTRACT Inthispaper,Weanalysedtheunloadingperformancefeatureofthemultipletrackcombinationtumblerswitchwhichisalwaysusedinthee
3、ngineeringandintroducedsimplythedesigningmethodoftheunloadingvalvewhichiswidelyusedintheengineering. KEYWORDS multipletrackcombinationtumbler,unloadingperformance,unloadingvalvedesign0 引言 多路组合换向阀,由于结构紧凑,便于集中操纵,油路短,压力损失小等优点,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多执行元件的液压系统中广为应用.多路组合换向阀又经常与单向阀、液控单向阀、安全阀等组为一体,因此除了其换向功能之外,还具有
4、使系统限压、卸荷、执行元件的锁位等功能,特别是卸荷功能尤为重要.在农业机械中,特别是联合收割机中,普遍使用多路组合换向阀,各执行元件间断工作,液压系统经常处于卸荷状态,卸荷性能的好坏对系统影响较大,如果卸荷压力高,能量损失大,系统温度升高,甚至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其卸荷性能进行分析,并合理地设计卸荷阀.1 卸荷性能分析 多路组合换向阀的卸荷方式大体分以下几种.1.1 贯穿式卸荷 如图1a所示,卸荷通道和压力阀分别设立.卸荷时,各联阀芯均处于中立位置,油源来油经一条专用的贯穿各路阀的油道卸回油箱,卸荷油道贯穿各路换向阀.当其中任一路阀工作图1 多路组合换向阀卸荷原理图时(
5、即把此卸荷油道切断).油源来油就从该路换向阀进入所控制的执行元件,工作压力大小由图中压力阀限定.采用该种卸荷方式优点是换向阀阀杆从中立位置→工作位置的移动过程中,卸荷油道是逐渐被关闭的,进入执行元件的油量逐渐增加,系统压力逐渐升高,执行元件启动平稳,无冲击,而且有一定调速性能,压力阀结构简单.其缺点是卸荷油道长,压力损失大,尤其换向阀路数多时,弊端更为突出,该种卸荷方式多用于路数较少的场合.1.2 卸荷阀式卸荷 该种卸荷方式又分两种1.2.1贯穿控制式卸荷阀卸荷 图1b所示,卸荷阀和安全阀为一体,组成先导式压力阀,该阀即是卸荷阀又是安全阀,有时又是溢流阀.卸荷时其控制油道贯穿各路换
6、向阀,同前述卸荷油道.当各路换向阀处于中立位置时,卸荷阀的控制油道(见图1b和图2)贯穿各路换向阀并与油箱连通.卸荷时,大部分油液卸荷,通道短,压力损失低.任一路阀换向工作,便切断控制油道,油源来油就从换向阀进入执行元件工作,其工作压力大小由导阀控制.此时系统压力为导阀调整压力.该种卸荷方式,既使换向阀路数增加,只是控制油道增加,卸荷压力增加不大,始终保持较低卸荷压力,此种卸荷方式多用于手动换向阀,卸荷可靠.1.2.2电磁阀控制式卸荷阀卸荷 该种卸荷方式与前种不同点是其控制油道与油箱通断与否,由电磁阀控制,见图1c,卸荷油道短,卸荷时压力损失低,又便于自动控制,但卸荷的可靠性低,多用
7、于电磁多路阀的场合.2 卸荷阀的设计 工程上使用多路组合换向阀,就目前来看多为手动式,其卸荷方式多采用贯穿控制式卸荷阀卸荷,卸荷阀经常采用图2的结构形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其设计方法.2.1 主阀结构形式的选择 卸荷阀(又是安全阀)的主阀按配合形式不同可分为三级同心、二级同心和滑阀式三类.其中滑阀式结构工作压力低,控制压力精度不高;三级同心结构虽成熟,目前应用较广,但与二级同心式比较,不及二级同心式动作灵敏,规格相同,行程相同时,二级同心结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