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

ID:12666711

大小:7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8

上传者:jjuclb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_第1页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_第2页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_第3页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_第4页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阻燃纤维素纤维开题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献综述1.1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纺织品种类不断增多,其应用范围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展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军事、卫生、防护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纺织品不具备阻燃性能而内含着潜在火灾威胁。据统计,大部分的火灾事故的最初着火物主要是纺织品。所以,除了应完善消防设施和火灾报警设施外,对纺织品的阻燃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具有阻燃功能的纺织品已成为减少火灾伤亡的重要措施。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制定了较系统的法规,我国也相继推出了不少阻燃规定和防火规范,如2008年7月1日,我国强制性阻燃标GB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实施,这也标志着我国阻燃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2Lyocell纤维的性能及应用Lyocell纤维具有纤维素纤维的特性,手感好、吸湿透气性好,具有丝绸的悬垂性,触感可由棉变到毛、真丝以及各种感觉。其强度、模量高,其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力,尤其是湿强,远远优于粘胶纤维;干态或湿态时模量都较高。Lyocell纤维在湿态时具有较高的径向膨胀,使其具有明显的原纤化现象,通过酶处理能改变织物表面的性能,达到如桃皮绒的效果。Lyocell纤维尺寸稳定性好,无论干态或湿态,延伸性都较低,纵向无膨胀或收缩,耐抗湿膨胀破裂,故可洗性好。此外Lyocell纤维易染色;高温时不熔化,且更耐久;可以被氧化和炭化;有氧无氧条件下都易生物降解[1-4]。Lyocell纤维集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优异性能于一身,能开发出多种新颖独特的产品,在服用、装饰及产业用三大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制造针织物、机织物和非织造织物,可加工成服装、家内装饰织物及工业用布等[5-8]。1.3Lyocell纤维的功能化Lyocell纤维的功能化是其未来发展应用的重要方向,目前Lyocell纤维功能化产品主要有:1)抗菌Lyocell纤维[9]:通过添加羟甲基甲壳酯、聚乙烯亚胺、聚氨基葡萄14 糖等共混纺丝。2)酸性染料可染Lyocell纤维:聚乙烯亚胺共混纺丝。3)超亲水性Lyocell纤维:添加淀粉、杂多糖酶(黄原酸酯胶)、刺槐豆胶共混纺丝。4)导电Lyocell纤维[10]:添加碳黑或碳纳米管。5)其它功能Lyocell纤维:中空纤维、陶瓷中空纤维。但是,有关阻燃Lyocell纤维的研究却少有人问津,而Lyocell纤维的易燃性却无时不在限制着它的进一步发展[11],成为笼罩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一层阴影。因此,开发阻燃Lyocell纤维功能性产品同其它功能性纤维素纤维一样,成为纤维素工业中的开发方向。1.4纤维素纤维的燃烧和阻燃机理、阻燃改性方法及阻燃剂的种类1.4.1纤维素纤维的燃烧机理在一般情况下,物质产生燃烧的必要条件是:可燃物、空气和热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可燃物、空气和热为燃烧的三要素。当然,如果可燃物本身具有发热性,即使不受热也可产生燃烧;若可燃物本身具有多氧结构,则即使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也可产生燃烧或爆炸[12]。纤维素纤维为碳水化合物,因此其受热后不熔融,遇火焰后燃烧较快[13]。图1为纤维素纤维分解燃烧模型图。图1纤维素纤维分解燃烧模型图一般认为,纤维的燃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热引发阶段。来自外部热源(或火源)的热量首先导致纤维材料发生相态变化和化学变化。14 第二阶段为纤维热降解过程。这一过程为吸热反应,当外部热量足以克服纤维分子内原子间键合能时,纤维材料开始降解或热解。第三个阶段是引燃阶段。热降解阶段产生的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充分混合,当达到着火极限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火焰、火花、炽热余烬刺激或足以使可燃性气体自燃的环境温度,都能诱发纤维材料的燃烧。纤维素受热产生热分解,并伴有纤维素的氧化降解。纤维素纤维的热解温度为280-350℃,自燃温度400℃,最高燃烧温度850℃,其氧指数为19.7%。纤维素纤维在接触火焰时,不收缩,不熔融而直接燃烧,烟气毒性较低,离开火源后仍能够继续燃烧,速度快且无余辉。Cerny和Stanek[14]认为纤维素在550K以上的高温分解至少包含四种不同的过程:1.分子间的反应,产生了通过交联的脱水作用;2.在脱水作用的同时,发生包括C-O键断裂的非拉链反应,其中解聚作用是通过纤维素分子传播,并由于某些葡萄糖单元的重排而形成左旋葡萄糖;3.脱水产物分解生成焦炭与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4.左旋葡萄糖可以进一步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小的挥发性热解产物,如CO为其主要产物。一般认为,纤维素纤维的裂解是通过二个竞争反应发生的,一个脱水炭化,另一个通过解聚生成不挥发的液体左旋葡萄糖。接着左旋葡萄糖裂解,产生大量易燃的低分子量物质,并形成二次焦炭。在氧的存在下,当温度达到或超过燃烧温度,左旋葡萄糖裂解产物发生氧化,燃烧放出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又引起更多的纤维素发生裂解[15-19]。1.4.2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机理[20,21]材料的阻燃性,常通过气相阻燃、凝聚相阻燃及中断热交换阻燃等机理实现。抑制促进燃烧反应链增长的自由基而发挥阻燃功能的属气相阻燃;在固相中延缓或阻止高聚物热分解起阻燃作用的属凝聚相阻燃;将聚合物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带走而导致的阻燃,则属于中断热交换机理类的阻燃。但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实际上很多阻燃体系同时以几种阻燃机理起作用。1.4.2.1气体阻燃机理14 气相阻燃是指气相中使燃烧中断或延缓链式燃烧反应的阻燃作用,阻燃材料受热或燃烧时能产生自由基抑制剂,从而使燃烧链式反应中断。应用广泛的卤—锑协同体系主要按此机理产生阻燃作用。1.4.2.2凝聚相阻燃机理这是指在凝聚相中延缓或中断阻燃材料热分解而产生阻燃作用。下述几种情况的阻燃均属于凝聚相阻燃。1.阻燃剂在固相中延缓或阻止可产生可燃性气体和自由基的热分解。2.阻燃材料中比热容较大的无机填料,通过蓄热和导热使材料不易达到分解温度。3.阻燃剂受热分解吸热,使阻燃材料温升减缓或中止。工业上大量使用的氢氧化铝及氢氧化镁均属此类阻燃剂。4.阻燃材料燃烧时在其表面上生成多孔炭层,此层难燃、隔热、隔氧,又可阻止可燃气进入燃烧气相,致使燃烧中断。膨胀型阻燃剂即按此机理阻燃。1.4.2.3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是指将阻燃材料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带走,致使材料不能维持热分解温度,因而不能持续产生可燃气体,于是燃烧自熄。例如,当阻燃材料受强热或燃烧时可熔化,而熔融材料易滴落,因而将大部分热量带走,减少了反馈至本体材料的热量、致使燃烧延缓,最后可能中止燃烧。所以,易熔融材料的可燃性通常都较低,但滴落的灼热液滴可引燃其他物质,增加火灾危险性。1.4.3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方法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的方法[22,23]有共混改性法、浸涂法、接枝共聚法和阻燃后整理法。共混改性法主要是将阻燃剂添加到纺丝原液中,充分共混均匀,再通过纺丝设备纺制成丝。阻燃剂的添加导致纤维中出现更多的孔洞、较深的沟槽等异相特征,这些结构缺陷容易引起应力集中,导致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24]。所以阻燃剂的选择是关键,需要考虑到阻燃剂具有耐酸碱、耐热、不溶于水等特点,还要提高阻燃剂的分散性和相容性。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得到广泛的应用。14 浸涂法是在纤维制造过程中,对初生纤维用含氮有机磷酸酯或三氧化二锑和含卤素的阻燃剂以乳胶状态涂覆在纤维的表面,使纤维具有阻燃性能,但耐水洗性差。接枝共聚法是通过纤维素分子链和阻燃剂发生化学反应,将阻燃剂中具有阻燃效用的反应基团紧密结合在纤维素大分子上。这种方法阻燃效果持久,但操作条件复杂,同时在共聚反应中会产生大量均聚物,使纤维强度下降,可纺性变差,而且成本也高,故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阻燃后整理法是将纤维织成的织物浸在含有阻燃剂、交联剂等整理剂的浸轧液中,通过烘焙工艺提高织物阻燃性和耐洗性。由浸轧液的阻燃剂成分的不同主要包括下几种方法:1、磷酸—尿素法(Banflam法)浸轧液的主要组分为磷酸、尿素和甲醛,采用浸轧焙烘工艺。该法原料成本低,工艺简单,是一种半持久的阻燃整理工艺,产品有一定的耐洗性,但强力损失较大。2、PyrovatexCP法(即汽巴法)浸轧液中除PyrovatexCP(N—羟甲基二烷基磷酸基丙酰胺)外,还含有交联剂甲醚化的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MM,催化剂氯化铵及游离甲醛捕捉剂尿素。该法所用阻燃剂毒性低、阻燃效果较好,工艺简单,产品耐水洗,手感较柔软,国内外都广泛采用[25]。但织物的强力、吸湿性明显降低,特别是耐磨强力下降较大。3、THPC(四羟甲基氯化磷)/酰胺法浸轧液中除THPC外,还含有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MM、尿素和三乙醇胺等。在该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THPS/NH3法、THPOH/酰胺法和Proban法等。4、Proban法该法是英国Albrightant—Wi1son公司的子公司Proban公司提出的,该法用氨固化法代替热固化法,改变了通过纤维素分子中羟基与交联剂形成网状结构的传统工艺,是THPC的一大发展。工艺流程为:浸轧—烘燥—氨熏—氧化—水洗。该法使得阻燃处理过的织物手感柔软,强力降低很少,基本上保持了纤维素纤维的优良性能。而且由于阻燃剂存在于原纤的间隙中,耐洗性大大增强。14 在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方法中,涂层法和阻燃后整理法虽然处理方便快捷,对阻燃剂耐酸碱性要求也不高,但处理过程产生大量废水,且纤维和织物的手感和舒适性较差,其阻燃耐久性不好。共混改性法对阻燃剂的耐酸碱性、与纤维素大分子的相容性、共混纺丝原液的可纺性等要求都比较高,但这种方法得到的纤维和织物手感、舒适性较好,阻燃耐久性好,且不需要特殊的后处理工艺,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环保性都较涂层法和后整理法好。所以,共混改性法是比较常用的阻燃改性方法,也是阻燃改性研究的重点。1.4.4阻燃剂的种类[26]常用的阻燃剂按其所含的阻燃元素可分为卤系、有机磷系及卤-磷系、磷-氮系、硅酸盐系、锑系、铝镁系、无机磷系、硼系、钼系等,前三类属于有机阻燃剂,后几类属于无机阻燃剂。表1为几种常用的阻燃纤维素纤维的添加型阻燃剂。1.4.4.1卤系阻燃剂以溴系和氯系为代表,卤系阻燃剂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它们在受热和燃烧过程中产生卤化氢,稀释周围的空气,并捕获氢氧自由基,抑制火焰。1.4.4.2有机磷系阻燃剂它们的阻燃机理与无机磷相同,对材料的机械和物性的影响小而很受亲睐,是与卤系阻燃剂地位相当的有机阻燃剂。有机磷能得到良好的齐聚物,顺应无卤的潮流,很有发展前途。有机磷系阻燃剂主要包括磷酸酯、膦酸酯、氧化膦、亚磷酸酯、膦盐等,前两类应用的最为广泛。1.4.4.3氮-磷系阻燃剂氮-磷系阻燃剂主要是三嗪类化合物,即三聚氰胺(MA)及其盐、三聚氰胺氰尿酸酯、聚酰胺等,该类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CO2、NH3、N2等不燃性气体,这些气体不仅能够稀释可燃物,而且有的气体如N2还可捕捉自由基,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1.4.4.4无机硅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发展较晚,它的开发要晚于卤系阻燃剂及磷系阻燃剂,但它正以其优异的阻燃性、良好的加工性及满意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对环境友好而备受人们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硅系阻燃剂可分为有机及无机两大类,前者主要是聚硅氧烷,包括硅油、硅树脂、硅橡胶及多种硅氧烷共聚物等,而发展最为迅速的是有机聚硅氧烷,后者主要有硅酸盐(如蒙脱土)、硅胶、滑石粉等。1.4.4.5锑系阻燃剂14 锑系阻燃剂主要有三氧化二锑、胶体五氧化二锑、锑酸钠等,尤以三氧化二锑应用最多,其本身并无阻燃作用,主要是它与卤素构成的锑—卤阻燃协效体系,有着很好的阻燃效果[27]。该阻燃体系在阻燃过程中的生烟量高、对基材的着色物性差、锑资源有限,人们在不断寻求新的可以替代锑化合物的新形协效剂系与卤阻燃剂相配伍,目前被应用的主要替代品是硼酸锌和FlamtardH。它们在某些场合确实发挥出了很好的阻燃效果,克服了锑阻燃剂的不利影响。但就综合性能等方面的比较,还不能完全代替锑化合物。锑-卤的协效高效阻燃在一段时间内还将被人们所使用。表1阻燃纤维素纤维的添加型阻燃剂[28]阻燃元素阻燃剂特点磷烷基和芳基磷酸酯、膦酸酯、聚膦酸脂、Exolit5060可以和卤化物混合产生协同效应磷、氮磷腈、磷酰或硫羰基磷酰胺、螺环化三磷腈、THPC-酰胺的缩合物效率高,大量使用,无毒磷、卤素卤化烷基或芳基膦酸酯或聚膦酸酯、卤化亚磷酸酯或磷腈大多数有毒卤素、锑聚卤乙烯或聚偏卤乙烯胶液、聚卤化丙烯酸酯胶乳、烷基或芳基卤化物的乳化液或分散液、卤化链烷烃卤系阻燃剂必须与三氧化二锑或五氧化二锑等配合作用,卤化物及锑化合物遇火分解产生极大的毒性,污染环境硅聚硅酸、聚硅酸盐完全无毒,对环境友好1.5国外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的研究进展传统的纤维素纤维是粘胶纤维,目前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以粘胶纤维为主。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而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专利,而研究型论文主要关注加入阻燃剂后粘胶纤维热性能的变化,下面介绍一下已经工业化生产的阻燃粘胶纤维的代表产品。瑞士Sandoz公司的Sandoflame5060(现Clariant公司Exolit5060)焦磷酸酯类有机化合物[29-31],是一种有效的用于粘胶纤维的添加共混型阻燃剂。将该阻燃剂和分散剂经过研磨后的水悬浮液,加入粘胶原液中进行纺丝,可制得阻燃粘胶长丝、短纤等。阻燃剂添加量要求在15%以上(对甲纤)14 ,阻燃粘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大于27%,并有良好的可纺性。所得纤维经多次水洗后仍能保持其阻燃性能,其原因可能是阻燃剂中的硫原子提高了化合物的耐水性,而体积大的新戊基的立体障碍则延缓了化合物的水解。奥地利Lenzing公司的ViscosaFR阻燃粘胶纤维是在纺前原液中加入含磷、氮阻燃元素的磷酸类阻燃剂纺制出来的。该阻燃粘胶纤维在吸湿性、保温能力、手感和天然结构上与棉很相近,这种纤维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而对其纤度、长度和外观的要求进行工业产品的生产。Lenzing阻燃粘胶纤维可以用作防护服、针织物及家用纺织品[32]。芬兰Kemira公司生产的Visil系列[33]复合阻燃粘胶纤维,一种是含聚硅酸的Visil纤维,该阻燃粘胶纤维主要用于产业用纺织品;另一种是含聚硅酸盐的VisilAP纤维,该纤维主要提高了耐碱洗性能,可以用于服用纺织品。Visil阻燃粘胶纤维是在粘胶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硅酸盐,在凝固浴中硅酸盐分解成硅酸,硅酸进一步聚合成聚硅酸。在粘胶纤维中起阻燃作用的阻燃剂成分是聚硅酸或聚硅酸盐,含量为30%左右(对甲纤),极限氧指数达27%以上。日本旭化成公司以1种或1种以上的环状和直链状化合物作为阻燃剂,按纤维量的10%~40%添加到粘胶液中,制得具有持久耐洗性的阻燃粘胶纤维,另一种是阻燃波里诺西克粘胶纤维,商品名为Tufban,它的吸湿和染色性好,适于与其它纤维混纺制成阻燃纺织品[34,35]。德国Hoechest公司开发的阻燃粘胶纤维的商品名为DanufiLo,是以不含卤素的有机磷作阻燃剂,阻燃剂以很细的分散形式直接加到纺前粘胶液中,纯纺织物可作防护品、消防服、装饰布等[36]。马里博尔大学SilvoHribernik[37]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再生纤维表面添加SiO2涂层,与纤维结构紧密结合,使纤维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20℃,并对热分解过程产生的气流有显著影响,其燃烧残余物温度和相应放热峰分别增加了20℃和40℃。2010年,Delhom[38]等用有机改性的蒙脱土添加到棉纤维素/NMMO溶剂中,共混纺丝。当蒙脱土添加量为15%时,纤维热分解的成炭率达到30%以上,添加较少的蒙脱土就能明显提高纤维的分解温度。1.6国内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的研究进展14 我国对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对棉纤维的阻燃研究。在1990年前后国内曾经出现过阻燃粘胶纤维研究开发的一个高潮,探索了共混法、浸涂法等方法在粘胶纤维的阻燃改性方面的应用[39-41]。国内最近几年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主要有:青岛大学朱传祥[42]等人采用无机纳米阻燃剂和粘胶溶液混合,通过优化改进纺丝液的老成和磺化等工艺纺制出极限氧指数达到27%以上的新型阻燃粘胶纤维。阻燃剂的纳米化可以降低阻燃剂的添加量,减少阻燃剂的加入对粘胶纤维基本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并能够减少有机阻燃剂带来的环境问题。目前,该研究已经进行了中试研究生产。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等[43]采用自制的膨胀型磷系阻燃剂——二硫代焦磷酸酯(DDPS)加入到纤维素的氨基甲酸溶液中,共混纺制阻燃纤维素纤维,结果表明,当DDPS在纤维中的质量分数达到18%时,纤维达到阻燃要求。同时,他们还将这种阻燃剂加入到纤维素的NMMO溶剂中,通过Lyocell纤维生产工艺制备了纤维,阻燃剂添加量为28%时,纤维的LOI为26.5%[44]。四川大学陈胜[45]等人研究了烷氧基环三磷腈共混改性阻燃粘胶纤维的燃烧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共混改性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28%,用45°倾斜燃烧法接火次数≥3次,按日本工业标准JIS1091-77的阻燃标准,为耐久性阻燃粘胶纤维。王颖,金鑫[46]等人在粘胶纤维中分别加入阻燃剂TBEP、硅酸钠、三聚氰胺进行纺前共混,制得三种阻燃粘胶纤维I、II、III,采用极限氧指数法、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差热分析法、差热-红外联用等方法测试并研究其阻燃性能,其中阻燃粘胶纤维III的极限氧指数为32.8%,达到难燃标准,红外光谱检测表明阻燃剂有效地连接在粘胶纤维上。青岛大学全凤玉[47]等采用溶胶-凝胶法,选用无机阻燃剂硅酸钠制备了无机阻燃粘胶纤维,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无机阻燃剂后,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共价键,使阻燃剂与纤维牢固的结合,从而使阻燃剂不易流失,阻燃效果大大提高,并且由于无机阻燃剂的引入,纤维的干态强度、湿态强度、断裂伸长等有一定的提高。太原理工大学刘鹏[48]等采用纳米SiO2作为阻燃剂,采用氢氧化钠/硫脲/尿素14 /水溶液作为纤维素的溶剂,通过共混法制得阻燃纤维素膜,通过LOI和TG分析表明阻燃纤维素膜的热稳定性提高,阻燃性能增强。2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2.1本课题研究意义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料是纤维素,自然界中纤维素资源丰富,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工艺处理,便具有了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再生性,有着环境保护、绿色化学和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纤维素纤维为碳水化合物,受热后不熔融,遇火焰后燃烧较快,所以提高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粘胶纤维的阻燃研究比较丰富,一些阻燃粘胶纤维已经工业化。但粘胶纤维自70年代以来,由于受合成纤维的冲击及本身所存在的“三废”问题的影响,其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国纷纷制定法规、公约来限制“三废”的排放,以保护生态环境,粘胶纤维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将纤维素直接溶在无毒的NMMO与水的混合液中制成均匀的纺丝液,经干喷湿纺法纺制而成的纤维素纤维—Lyocell纤维具有高结晶度、高取向度,干湿强度高,且湿模量高于聚酯等优异的性能,同时该生产工艺具有环境友好、工艺简单、无毒、能耗小以及溶剂回收达到99.6%以上等优势,故阻燃Lyocell纤维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国内外对Lyocell纤维阻燃改性的研究不是很多,故阻燃Lyocell的开发仍有待深入的研究。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添加型阻燃剂,通过共混法制备具有一定阻燃性能的Lyocell纤维。2.2研究内容1、研究不同种类阻燃剂对Lyocell纤维阻燃改性的效果,从而确定合适的阻燃剂。2、研究阻燃剂在溶剂以及纺丝原液中的均匀分散,分析纺丝原液的流变性能,探讨阻燃剂的加入对纺丝原液可纺性的影响,采用干湿法纺丝,制备阻燃Lyocell纤维。3、研究阻燃剂的处理以及添加量对Lyocell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形态结构以及纤维力学性能、阻燃性能以及服用性能等的影响。2.3研究方法14 1、采用OlympusXP51型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阻燃剂的形貌、粒径以及粒径分布。2、对阻燃剂进行表面或包覆处理,将处理后的阻燃剂粉末或分散液添加到74%左右的NMMO中,充分超声,搅拌均匀;然后与经粉碎、真空烘干处理的浆粕充分搅拌、混合,真空溶解,制得纺丝原液。3、采用哈克旋转流变仪对纺丝原液进行流变性能分析,了解阻燃剂性质以及含量对纺丝原液可纺性的影响;4、在自制的纺丝机上采用干湿法纺丝,制备含不同阻燃剂以及含量的阻燃Lyocell纤维;5、采用极限氧指数仪对不同阻燃剂以及含量的阻燃Lyocell纤维的LOI进行测定;6、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X-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XQ-1型单丝强力仪等对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适合Lyocell纤维阻燃改性的阻燃剂以及制备工艺。2.4创新之处1,目前国内外对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较多,对阻燃Lyocell纤维的研究还是很罕见,所以阻燃Lyocell纤维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课题将选择合适的阻燃剂通过共混法制备出阻燃性能较好的阻燃Lyocell纤维。参考文献[1]吴琪琳,潘鼎,邵惠丽.Lyocell纤维与国产粘胶纤维的对比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7(4):1-4.[2]张慧茹,邵惠丽,胡学超.凝固浴中糖含量对纺制Lyocell纤维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5):194-196.[3]岳文涛,周美华,邵惠丽等.离子交换树脂法纯化和回收Lyocell纤维纺丝溶剂NMMO[J].合成纤维,2002,31(2):28-30.[4]赵家森,王渊龙,程博闻.绿色纤维素纤维—Lyocell纤维[J].纺织学报,14 2004,25(5):124-125.[5]WoodingsC.,崔运花.CourtauldsLyocell纤维的产业应用[J].国际纺织导报,1998,7(11):37-41.[6]崔传庆.Lyocell纤维及其应用[J].辽宁丝绸,1998,(1):11-13.[7]RodariL.,刘瑞刚,沈新元.粘胶长丝应用的新的可能性[J].国际纺织导报,2000,(2):25-33.[8]贺方明.我国非织造布生产应积极开发应用粘胶纤维原料[J].纺织导报,1999,(3):24-27.[9]庄旭品,程博闻,刘晓非等.壳聚糖的抗菌性及其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06,(7):9-10.[10]鲁江,杨革生,邵惠丽等.MWCNT/Lyocell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J].新型炭材料,2011,26(5):369.[11]HallM.E.,HorrocksA.R..TheflammabilityofLyocell[J].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ity,1999,(64):505-510.[12]徐应麟,王元宏.高聚物材料的实用阻燃技术[M].1987,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8-75.[13]HorrocksA.R..Flame-retardantFinishingofTextiles[J].ReviewofProgressinColorationandandRelatedTopics,1986,16(1):67.[14]KandolaB.K..Flame-RetardantTreatmentsofCelluloseandTheirInfluenceontheMechanismofCellulosePyrolysis[J].RevmacromolChemPhys,1996,6(4):721-794.[15]MikolajiczykW..CelluloseCarbamateSpinningSolutionsPreparedfortheManufactureofFibres[J].FibreandTextilesinEasternEurope,1998,21(2):53-58.[16]WuT.K..Carbon-13andProton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tudiesofCelluloseNitrates[J].Macromolecules,1980,13(1):74-75.[17]王永强.阻燃材料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25-434.[18]狄原淞.阻燃纤维检验方法介绍[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0,1(15):24.[19]王建祺.阻燃材料性能的新一代评价方法[J].阻燃材料与技术,1991,2:1-7.[20]欧育湘.实用阻燃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24-352.14 [21]欧育湘,李建军.阻燃剂——性能、制造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2-30.[22]睦伟民,黄象安,陈佩兰.阻燃纤维及织物[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23]于永忠,吴启鸿,葛世成等.阻燃材料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31-142.[24]陈胜,叶光斗,桂明胜等.含磷睛衍生物阻燃粘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纤维工业,2006,29(2):34-35.[25]DVynias..Flame-RetardantPropertiesofSoybeanFabricModifiedwithN-MethylolDiakylPhosphonopropionamide[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10,(117):875-881.[26]刘鹏.阻燃纤维素功能材料的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9-10.[27]李宾杰,吴志申,周静芳.超细氧化锑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塑料工程,2003,31(9):3.[28]全凤玉.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纺织学报,2004,25(1):121-122.[29]ClaudineM.,RainerW..Phosphoricacidderivativesasflameproofingagents[P].US004148782A.1979-4-10.[30]RainerW..Regeneratedcelluloseincorporatingphosphoruscompoudssoastobeflame-retardant[P].US006130327A.2000-10-10.[31]李琪,胡家臻.焦磷酸酯类阻燃剂NLD-02的合成[J].南京化工学院学报,1992,(2):22-25.[32]徐鹏,张建春.纶腈(Lenzing)阻燃粘胶纤维的性能及用途[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1,(2):222-224.[33]冷纯延.Visil纤维耐高温阻燃材料的开发[J].产业用纺织品,1999,17(8):14.[34]何斌,王相田,刘伟.纳米二氧化硅水溶胶的制备技术研究及应用[J].上海化工,2000,(9):14-17.[35]王培政.阻燃粘胶纤维的性能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11-13.[36]HüpflJ.,ManfredC.,HelmutT.etal.Manufactureofflame-retardantregeneratedcellulosefibers[P].US004063883A.1977-11-20.[37]HribernikS.,SmoleM.S.,KleinschekK.S..Flameretardantactivityof14 SiO2-coatedregeneratedcellulosefibres[J].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ity,2007,(92):1957-1965.[38]DelhomC.D.,White-GhoorahooL.A.,PangS.S..DevelopmentandCharacterizationofcellulose/claynanocomposites[J].Composites:PartB,2010,(41):475-481.[39]夏郁葱.国产阻燃粘胶纤维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12,33(6):133.[40]张志宏,邸风荣.阻燃粘胶丝试验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1991,(1):20-23.[41]张泽江,冯良荣,邱发礼.纳米无机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16(4):508-515.[42]朱传祥,刘迪,刘美娜等.无机纳米阻燃黏胶纤维的性能研究[J].针织工业,2005,(8):19-21.[43]程博闻.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性能及机理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24(1):1-3.[44]任元林.磷系阻燃剂的合成及阻燃Lyocell纤维的研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55-58.[45]陈胜,郑庆康.烷氧基环三磷腈共混改性阻燃粘胶纤维阻燃机理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38(2):109-113.[46]王颖,金鑫.阻燃剂对粘胶纤维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2,33(2):16-25.[47]全凤玉,纪全,孔庆山等.无机阻燃粘胶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2008,23(3):19-21.[48]刘鹏,戴晋明,贾虎生等.纳米二氧化硅/纤维素阻燃膜的性能研究[J].现代  纺织技术,2010,(3):10.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