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6281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8
《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摘要:王绩是隋唐易代之际的隐逸诗人,三仕三隐,才高而位卑,他的诗文朴素清新,备受后人推崇;他以酒排忧,在酒瓮之侧忘怀现实生活的忧叹;他从喧嚣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抽离出来,笔下的隐士是其人格的化身。关键词:王绩;诗;醉酒;隐士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一生历隋唐两朝,三仕三隐,才高位下。他的诗文并行于世,闲雅疏淡,自有真趣,受到后人的推崇。《唐才子?王绩》中说他“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搞情胜气,独步当时”1(P.14)。《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言及王绩,“诗文亦疏野有别致”2(P.584)。王绩以不雕琢
2、、不造作的审美态度来反对忸怩作态的宫体遗风,其笔下的隐士形象其实就是他本人的生动写照。从喧嚣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抽身而退,离群索居,独处一方。然而置身于略带荒寒幽冷的清凉世界,王绩却获得了与尘世快乐远不相同的人生至乐。这既不是建功立业的社会性情感,也不是天伦之乐、骨肉之情。它源自于对天地精神的独特感悟,对自然生命内在律动的契合。幽静清雅的环境与淡然无痕的情感相协调,共同促成了王诗平淡的格调。5一、清新疏野的诗风王绩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或摹写自然界的美好景物,或抒发田园生活的惬意,也有解说哲理、抨击现实、抒发愤懑的诗作,但大都表现出与宫体诗迥异的审美价值取
3、向。与宫体诗一味歌功颂德、屈己媚人不同,王诗重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宫体诗踵事增华、刻意雕缋不同,王诗则率性自然,求其朴素清新。正是借此疏野清新的诗风,王绩才能卓然挺立在宫体诗风肆虐的初唐诗坛。后代诗评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遗习,而无功能尽洗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于情性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最能代表王绩诗歌特色的莫过于那首为世传诵的《野望》:东皋薄
4、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5诗人以即目触兴的手法点染出一幅田园晚归图。首联写乘着淡淡的暮色,诗人东登丘山长眺远方,却又转来转去找不到可以依靠、休憩的林木。其实,无所依靠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人生无归宿的失落感和悲凉感。寂寞的心绪使诗人眼前的景物也变得衰败起来。颔联紧接着描绘:秋风中的每一棵树木都失去了往昔的活力,每一座山头也只有斜照的余晖。颈联则由静转动,写牧人和猎户都赶着牛羊、骑着猎马从落日里走来,熙熙攘攘,景象很是热闹。但田园生活的欢乐与恬静似乎并不能完全慰藉诗人的失落和伤感,所以
5、尾联写他们彼此看看却互不认识。暗淡的心情,陌生的面孔,诗人只好到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知己,放声悲歌追怀古代的饮食。《采薇》乃是借历史典故,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宁可躲进首阳山以采野菜为生也不愿腆食物周粟,最后饿死在山上。诗人之所以借用这个典故,大概是决意要效仿两位贤士作长久隐居。这首诗的文字并不那么华丽,甚至可以说是朴素,形式也不甚工整,诗人只是淡淡写来,不雕琢,不藻饰,最终形成纯朴自然、疏野清新的面貌。诗中更有一股幽怨之情往复盘旋于其间,与素朴的形式形成必要的艺术张力,愈加激发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于喧闹的晚归中见出乡村的恬静
6、,于阔大的秋色里见出诗人的悲凉。故而明人钟惺在《唐诗归》卷一中评曰:“浅而不薄。”王绩率性自然的朴素诗风乃得意于道家美学理想的滋养。因为他本人的思5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表现出鲜明的道家特色。王绩自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之意。在年幼时就表现出道家的出世思想、愤世精神及与大自然的亲和力。他“性简放,不喜拜揖”,与儒家伦理纲常相悖;他常与伙伴一起到大自然中游戏玩耍,“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长大后,他旧习不改,既不管家务,也不参加乡族庆悼、闺门婚冠,钟情之物唯美酒数坛、素琴一
7、张,且乐与猪羊为伍,于草地间相并驰。“床头素书三帙,《老》《庄》及《易》而已,过此已往,罕尝或披”(《答处士冯子华书》)。因此他常常遭到大儒三兄王通的批评。尽管他曾勉为其难,三次入仕,但因道家归隐思想的操纵,他进也隐士,退也隐士。第一次入仕在二十几岁,不愿在朝为求为六合丞,以嗜酒劾去;第二次入仕全为日得美酒三升之故;第三次,则因酿酒主人夭亡而自愿挂冠归田。如果说前两次归隐尚迫于时局昏暗、社会动荡,犹如罗网在天而难以高飞远举,那么第三次却正逢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他的归隐则只能归结为道家的出世思想了。他在给处士冯子华信中的一段话恰好表明了一切:“乱极则治
8、,王途渐亨。天灾不行,年谷丰熟。贤人充其朝,农夫满于野。吾徒江海之士,击壤鼓腹,输太平之税耳,帝何力于我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