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汉服深衣与和服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服深衣与和服的比较研究2010.3(总第87期)《陕西纺织》41汉服深衣与和服的比较研究薛媛庄梅玲(1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西安7100482青岛学纺织服装学院,青岛266071)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汉服深衣与和服的特点以及汉服深衣与和服的联系,并且通过比较研究法讨论了汉服深衣与和服的异同.由对比可知:两者都是交领右衽,上下连体,通过绳带束腰;在面料使用,花纹设计,剪裁手法,穿着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关键词:汉服深衣和服对比中图分类号:I"3941.12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汉服复兴的呼声随着国学复兴的浪潮已经转变成实际的行动.在中秋节
2、,端午节等中国的传统节El里,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青年,而这些青年竟然有时被指认为日本人.这说明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汉服与日本的和服还不太了解.本文希望通过介绍汉服深衣与和服的渊源,对比现在流行的汉服深衣与和服的异同以及汉服与和服在现代社会的位置,让更多的中国人清楚地了解汉服,推动汉服在现代中国的发展.1汉服深衣与和服的渊源1.1汉服深衣的发展及特点汉服,即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是指公元l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以前,汉族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浓郁汉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汉服的形制有上衣下裳隹l,深衣制和襦裙制等.深衣是最
3、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服形制.《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日:"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流行于先秦,当时的深衣以白色麻布为面料.特点是上衣和下裳相连,衣式采用矩领,续衽钩边,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春秋时代的深衣多用白色麻布制成,战国以后主要以彩帛制作,衣服的领,袖,襟,裾等部位通常加以彩锦缘边,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深衣的用途极其广泛,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白
4、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4】[]O"从汉朝开始,深衣被作为礼服,并一直延续到明朝,在清朝被迫中断.而深衣的出现始于商朝,到明末清初历经两千多年,二十多个朝代.每次更朝换代,服饰制度都会有所变化,同时纺织技术,印染技术等也在不断进步,汉服的不断演变也是必然的.现代所流行的汉服也因此而多样,有直裾深衣,曲裾深衣,唐宋的圆领长衫,女子的襦裙等等.其中深衣被主张作
5、为汉族的代表性服饰,因为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1.2和服的发展及特点和服是应了日本大和民族之名而得名,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的服装,西方的服装在日本被称为"洋服",与之对应,日本的服装则被称为"和服".和服是一种交领右衽的T字型长袍,袍底垂及脚踝.穿着时通常要配上
6、一对称为足袋的分趾布袜,以及一对日式木屐或草履.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在身上呈直筒形,不显示人体曲线,显得庄重,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和服的发展从未中断过,从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平成时代,每个时代的和服都各有特色,受到当时的政治,文化,织造技术及染色技术的影响.明治42《陕西纺织》2010.3(总第87期)时代的日本,服装的发展达到了非常混乱的状态.西方的服装款式与发型流行起来,非常庆幸地是和服并没有被"洋服"所淹没,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上流社会与平
7、民的和服以同样的形态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洋服","洋服"以压倒性的态势占据了主导地位,和服逐渐演变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礼服.1.3汉服深衣对和服的影响在日本,和服还有两种叫法,"着物"与"吴服".日文"着物"的字面意思是"穿着的东西",这种叫法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吴服"的叫法则真正体现了汉服深衣与和服的关系.日本在古坟时代及飞鸟时代,也就是中国的东晋,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中日之间没有正式的外交往来.中国的东吴地区临海,商贸往来较多.东吴风格的服饰经此商路传到日本,形成了和服的雏形."吴
8、服"一词就是因此而来的.飞鸟时代后期由圣德太子摄政,送了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来学习.开始了真正的中日交流.到了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