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63394
大小:7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7
《国内双酚a产业分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内双酚A产业分析报告作者:于立超《化工管理》2008年第7期字数:3085字体:【大中小】 双酚A(BPA)学名2,2-二(4-羟基苯基)丙烷,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酚和丙酮的重要衍生物,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聚砜树脂、聚苯醚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也可用于生产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剂、热稳定剂、橡胶防老剂、农药、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 一、合成工艺 双酚A由两分子苯酚和一分子丙酮缩合而成,该反应的催化剂为酸性催化剂,工业上应用的催化剂有硫酸、氯化氢和离子交
2、换树脂。这些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构成了双酚A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1.硫酸法 传统双酚A生产方法采用硫酸为催化剂,苯酚与丙酮进行缩合。但硫酸法选择性差,生成的杂质有40多种,且很难分离,双酚A质量较差,硫酸消耗量大,形成大量的废酸和含酸、含酚废水,环境污染严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淘汰硫酸法工艺。 2.氯化氢法 美国最早利用氯化氢作催化剂生产双酚A,与硫酸法相比,催化剂氯化氢易挥发,可以利用真空精馏的方法从反应系统中脱除,生产的双酚A质量较好。但氯化氢腐蚀性强,对设备、
3、管道的材料选择要求高,投资增大,目前氯化氢法也逐渐遭淘汰。 3.离子交换树脂法 为了克服上述两种方法的弊端,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做催化剂合成双酚A的研究。目前已实现工业化,该工艺大大改变了传统工艺的不足,反应物质极易分离,后处理简单,离子交换树脂对设备腐蚀性较弱,系统运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而投资费用并未增加。缩合反应在较大的酚酮比下进行,苯酚既是反应物,又是反应溶剂,提高了缩合反应的选择性,缩合反应产物中的杂质,可以通过简单的精制过程获得高品质的双酚A产品。
4、所以树脂法生产双酚A技术已成为双酚A生产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世界上具有自己的双酚A技术厂家有GE、BAYER、DOW化学、千代田、BLACHOUNIA等公司。这些厂家均具有多年双酚A的开发与生产经验,其中GE、BAYER、DOW、千代田技术代表当今世界双酚A合成技术的先进水平。 二、生产现状 1.国外现状 2006年世界双酚A生产能力已达525万t/a,产量约为480万t,其中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占总生产能力的27.6%;欧洲占27.4%;日本占9.6%:亚洲其他国家占29%
5、。表1为世界主要双酚A生产企业和生产能力。世界双酚A大约67%的产能集中于GE、拜耳、陶氏、RPP和三井化学,这五家公司左右着世界双酚A市场的走势。世界双酚A的商品量和贸易量较小,生产厂家大多用来生产下游产品。 2.国内现状 我国双酚A的生产是随着环氧树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1958-1990年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凡是生产环氧树脂的厂,均自行配套生产双酚A。由于大部分生产厂都是采用硫酸法(老硫酸法及改良硫酸法),故生产的双酚A都达不到聚碳级和环氧级的质量指标,因而市场上基本看不到国产的
6、商品化双酚A。 80年代末期,无锡树脂厂引进了离子法生产双酚A的技术及关键设备,1万吨/年装置于1995年7月试车成功,并投入生产,把国内双酚A产业发展带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后蓝星又对其改扩建为1.6万吨/年能力,并增建一套2.5万吨/年装置,使其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能生产聚碳级双酚A的企业。加上天津双孚1万吨/年和上海拜耳11万吨/年双酚A装置相继投产,原来落后的装置被淘汰出局退出国内市场。2007年我国双酚A主要生产厂家与生产能力见表2。 三、市场分析 1.国际市场 世界双酚A主
7、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美国双酚A的消费结构为:聚碳酸酯占67.56%、环氧树脂25.57%、其他7.87%;欧洲消费结构为:聚碳酸酯70%、环氧树脂24.7%、其他5.3%;日本聚碳酸酯占75.95%、环氧树脂19.24%、其他4.81%。尽管世界各地双酚A消费结构不尽相同,但用于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占总消费量的90%以上,而且消费于聚碳酸酯的双酚A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2.国内市场 1)消费结构 在国外,聚碳酸酯是双酚A应用的重要领域,占其消费总量的70%左右。而我国聚碳酸酯生
8、产才刚刚起步,07年对双酚A的消耗约在17%左右。我国双酚A的应用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消费比例高达80%。其他应用在聚砜树脂、聚苯醚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双酚A占总消费的3%。 近年全球环氧树脂生产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2007年国内环氧树脂生产能力继续以超过20%的水平增长,产能由06年的75万吨增至95万吨左右,实际产量约为82万吨,其中90%为双酚A型,约消费双酚A型48万吨。目前国内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多达150家,90%的企业分布在沿海,包括江苏、安徽、广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