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ID:12541519

大小:4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7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_第1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_第2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_第3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_第4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瑞安市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学段:□普高□职高□初中■小学□幼教论文题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学校:养正学校姓名:戴小盈联系电话:13706681135(内页不要署名)柳暗花明又一村——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思维开始。所以,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问题设得巧,设得实,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效的提问,必定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

2、素质能力的进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指向性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那么怎样使学生变得更聪明呢?我觉得课堂提问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如果生搬硬套,搞形

3、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堂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繁琐。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过少,仅走过场而已。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

4、,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知,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

5、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此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尤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需要关注所提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情境、提问语言的准确,还需要关注提问者的礼节。做到了有效提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1、 创设情趣,提问需激发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

6、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提问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指向性非常明2、 抓住契机

7、,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这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寻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

8、含义时,也掌握可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的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挈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