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24490
大小:19.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7
《研读课标,更新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原文地址:【原创】研读课标,更新观念作者:lanlantianshangyun【原创】研读课标,更新理念《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无疑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平时总是忙于日程教学工作,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参与小课题工作以来,我觉得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历史素养。我首先把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打印出来,认真研读具体的条款规定,之前看参考书和复习资料的时候居多,对于课程标准就是在网络培训的时候走马观花的看过,认识很肤浅。课题
2、研究工作促使人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我读了赵亚夫老师的我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再思考一文,赵老师在文章中说了三个问题:一、《课标》比教科书重,是一课之母,基于实践中的问题对它多有指摘,目的就是促使它不断完善。历史教师看待《课标》的心情就是说不清楚。对课标认可度非常高,鲜有对《课标》重锤敲打的现象。多数教师不用《标准》指导教学,口头上的新课程理念都是课程培训后复述的东西,教师一方面对课程改革有很多憧憬,另一方面又显得信心不足;既积极实践新观念、新方法,又在知识、技能方面捉襟见肘。特别是遇到政策性难题时就更显得
3、一头雾水,常常感叹自己力不从心。于是初中历史课时不足,乃至有位无课(把历史课拱手让给其他主科课程)或有课无实(无效的应付课)的现象并不罕见!原因之一就是《课标》不是刚性的东西,教师又不能从课标中直接获得课程认识(或只是肤浅地了解),怎奈由它做历史课程的旗帜呢?如果考虑到教学生态和自我发展需要方面的原因,事情就有着更多的复杂性。比如学校课程中历史科的低地位,教学管理中对历史教师劳动的不公正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普遍偏低等事实都会使教师对《标准》无话可说。总之教师们对《标准》的认同,包含着诸
4、多的感情和能力因素,当他们感到说不说无所谓或说了也没有用,特别是缺乏能力说时,他们对《标准》的认同就显得相当的苍白。二、现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将来理应解决哪些问题。文章列举的很详细,有现实指导意义,时间的关系,恕在此不冗述。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老师们由于长期形成的考试文化的惯性思维,教师长期被动教学形成的备课习惯,三维目标自身带来的挑战性等原因造成教师抓不住《课标》第二部分的亮点,怀疑它的可操作性,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同时第二部分理论性的叙述虽避免了麻烦,但同时也使历史学科丢失了应有的学科性,所以目标显得过于
5、宏大且欠缺层次,虽已面面俱到却无重点。三、理应树立的历史教育观点。赵老在文中提到九个教育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第二个观点是历史学本身不能在基础教育中形成特定的优势,必须通过历史教育学发挥作用;第三个观点学校历史课程是公民人文的奠基石;第四个观点是历史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第五个观点如果视历史课程为一种能力操练工具(不管是能力主义的课程宗旨,还是为考试所做的专门训练),与将历史课程视为政治工具一样的糟糕;第六个观点是历史知识并不对公民的日常生活构成任何特殊意义,但
6、是历史视野和历史方法,尤其是在二者结合基础上生成的历史意识,的确可以成为有教养的公民行为(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个观点是历史作为寻求理解的角色去起步,历史学习成就以知道怎样去知道为目标;第八个观点历史理解说到底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理解;第九个观点是人类创造了历史,它就有能力去理解自己的历史。赵老的文章,结合历史教学阐释得非常到位,使我对课标的认识更深刻了,在教学中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再看到课标时,心里出现的就是这些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教学的标准了,而不再是干巴巴的条款。另外,我
7、还细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取向》的文章和课件,新课标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取向是:一、强调思想性。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历史教师在观点问题上要依据课标,正面教育。思想不禁锢,课堂有纪律;学术要自由,教学应规范;求真与求实,导向要坚持。二、注重基础性。坚
8、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要求。坚持减轻负担,控制容量和难度。课程的基础性的含义包括:历史学科基础性知识、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认识历史的基本观念。历史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普及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三、突出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四、注重学会学习。坚持能力为重,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