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七年级语文教学中词句品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七年级语文教学中词句品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始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改变了原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追求课堂形式新颖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语文教学中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进而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深入了解文章主题并能够通过学习文章引发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它的立足点仍应放在文本中,放在词句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学会运用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探讨一下品析词句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不同类型的句子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品析。一、抓住精彩的用词对句子进行品析写文章时,如某个词语使用精当,会使句子点石成金。本文中用词巧妙、精当的句子也有不少。品析这类句子时,可用以下方法。61.先引导学生对词语含义进行了解,进而结合语境体会其作用及巧妙之处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此句中,“迸溅”“挑逗”二词用得极好。“迸溅”指向四处溅,形象地写出了花朵色彩的浓烈、灵动,如有生命一般尽情彰显着那一份美丽。勃发的生命
3、力不可遏止,向四处泛滥而出,尽显花的生机与活力。而“挑逗”一词用得更为巧妙。“挑逗”本指逗引、招惹,似含贬义,本处贬义词褒用,把紫藤萝花写得极为顽皮、可爱,仿佛一个挤眉弄眼的孩子,对着阳光尽情地表演,使静态之物变为动态,盛赞紫藤萝花的繁盛、充满生机。作者对花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用换词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词的精妙如在品析“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本句中“挑逗”一词可否换为“嬉戏”?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嬉戏”一词虽然同样使用了拟人
4、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繁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却没有充分展示紫藤萝花活泼、顽皮的情态,失去了很多趣味。比较之后我们就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妙。6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内容,就应多从词语方面进行赏析。这个单元均为写景的文章,语言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形象地表现出小草活泼可爱的情态,充分展示了小草迎春的喜悦之情。一个“钻”字,一个“满”字,用得极为精妙。用词精妙的句子在课本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要准确捕捉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去品读,掌握品读词语的方法。只有领会
5、了这些精彩的语句,才能深入文章,体会文章之美。二、抓住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句子品析语言美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使语句能更恰当、准确的表情达意。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分析这些句子时,要先确定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下面以三个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如何品析修辞手法的妙用。1.比喻句的妙用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品析这种句子时要结合定义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
6、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本句来自文章开头,6写出了作者初见紫藤萝花时的情形。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放的紫藤萝比作了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借瀑布水势盛大来表现紫藤萝花的多与艳,众多的花朵汇成了花的海洋,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借“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来暗示生命的绵延无尽,展现了花的生机与活力。从本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初见花瀑时的惊讶,沉浸花海中的赞叹、喜悦以及对生命的无限赞美。2.拟人句的妙用“拟人”也是常用修辞方法之一,在本文中大量出现。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如“花朵儿一串挨
7、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朵竞相绽放的盛况,显得活泼、调皮,富有灵性。在赋予紫藤萝花以生命之时,也赋予了它童稚般的快乐、活泼、烂漫。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将紫藤萝花视为孩子,满含怜爱与欣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的课文中运用极为广泛,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通过修辞去品读文章,感受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抓住富含哲理的句子品味文章的深刻内涵6品读富含哲理的句子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先对句子的表层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章的背景、主题进行品味,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