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89646
大小:167.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7-17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大学处于一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吸收、运作、转换与创造成为个体、组织及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大学作为新知识与技能的首要来源,不论在教学或研究方面皆有创新的品质,通过对研究人员与学生训练的积极改变,使其具备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教师及学生都能成为创新的承载者,进而对区域发展与国家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有鉴于此,有必要
2、辨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探究大学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要素,这将为建设大学创新能力提供方向和路径。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走访调查,取得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并完成了研究报告,主要涉及到了全国以及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河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运用横向和纵向对比总结分析了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所采用的数据材料全部是由我们实际走访调查获得,确保了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这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河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评价创新创业教
3、育对高校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报告对系统全面地了解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收集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将为政府和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研究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
4、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更是硕
5、果累累,研究者在提高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研究的问题逐步深入,研究的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并且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无论是理论研究本身还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老生常谈的现象依然存在;从研究形式来看,研究中量化研究不够,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研究欠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等等,如果不从认识和研究上加以强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恐怕
6、只能沿着不规范、低水平的轨道永无终结地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文献进行全面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我们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从建国一直到19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时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或工作报告类文章,真正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并不多,所以我们主要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最丰富的1996~2005年为研究范围,对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多维度考察。我们调查到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含教材)和相关学术论文,我国大多数著作或教材都有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列举和简要介绍,在
7、著作或教材中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提到比较多的是调查研究法(75%)、实验研究法(75%)、比较研究法(72%)、历史研究法(50%),次之的是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统计研究法,以及表格图示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高等教育文献的定量分析无疑有着参考作用,尤其对我们全面掌握高等教育研究现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在参考大量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分析基础上,开始设计和建立了对当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分析的理论框架。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
8、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