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88913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7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启示内容摘要: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在文本接受中的主体地位,肯定读者具体化和再创造的价值,尊重读者的审美体验。以接受美学观点来看,阅读教学就是文本接受过程,在阅读中也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多样性解读。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在“个性化阅读”中老师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接受美学个性化阅读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文学批评范式,其倡导以读者为中心,认为阅读不是接受者的被动感知,而是接受者作为创造者借助自己的期待视野赋予文本以新的内涵的实践活动。这种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理论
2、对于语文教学中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一,倡导“读者中心说”,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苏联学者梅拉赫等人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始于它成为接受者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接受者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关系之时。这种观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1]在传统观念中,作家创造出来的文本就直接被称之为作品,但是在接受美学的观念中,只有经过读者接受了,实现了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获得了生命力的文本才能称之为作品,否则,这些文本只能算是“没有表现”的符号。任何文本,有了读者的
3、参与,才有了灵魂。接受美学高度强调了文本接受者地位,其核心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研究文本。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归还学生的阅读主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一开始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停,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或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教参答案;而是
4、要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慢慢地品读,逐步打开思维,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和潜在的审美水平对文本作出解释,创造出一个个合理、丰满而又独特的艺术作品。7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篱笆那边》,这首诗形式简短,全文共9行,64个字。语言朴素,没有任何一个晦涩字词,乍一看意思十分平淡,但是其所传达出来多样意义却是为许多大家津津乐道,特别是其中“草莓”、“上帝”、“我”这几个意象究竟指的是什么,至今莫衷一是。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阅读时,教师就不要一开始就匆匆忙忙讲解、
5、也不要把一连串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更不要直接将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塞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允许其细细地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情感倾向来理解这几个意象的含义。同时,老师可以采取采用辩论赛、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理解这首诗。在对话中,学生可以摆脱教参和老师的束缚,各抒己见。这种心灵的交流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能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第二,借助不同的期待视野填补“空白”,“合理地曲解”审美对象7德国美学理论家伊塞尔在其著名的论文《文学的召唤结构》中阐述了其主要
6、观点是:文学文本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点”和“空白”,读者在接受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填补这些“空白”,把作品的结构组织起来,消除作品中的“不确定性”。“伊塞尔认为为了实现文本的意图,就要靠读者的想象,而为了激发读者的想象,就要靠文本中故意留下的空白。”[3]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在众多的语言符号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不确定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不定点”作出多维的理解。同时,接受美学也认为:由于读者受到其所处时代、社会条件的限制,他不能透过作品,完全正确理解事实上某一作家的本
7、意,因而必定对作家的本意进行“创造性的背离”。梅雷加利说:“这当中,‘创造性的背离’和‘弄假成真’的批评起了促进作品”。[4]也就是作家在创造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文本中留有大量的“空白”,读者在接受文本过程中,这些“空白”召唤读者运用自己的期待视野、想象对其进行填补;而由于个体在生活经验、文学素养和知识结构上差异,可能会产生合理而有限的“误读”,这种“合法性”的“曲解”是应该受到鼓励的。例如古典小说《红楼梦》就有许多“空白点”,最为著名的要数黛玉临终前的半句话“宝玉,宝玉,你好……”黛玉究竟想要说什么?这是由读
8、者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的。这也是老师最佳提问的时刻,或抛出问题或小组讨论——“你觉得林黛玉还有什么话想对贾宝玉说?”学生各自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来对话、交流,势必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第三,对文本“不即不离”,反对随意的发挥7姚斯和伊塞尔认为文本是依赖于读者的,文本处于读者的主观意识之中。这种将艺术接受绝对化的观点遭到了苏联学者的反对。苏联学者认为,读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