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直压式微小泄漏检测技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直压式微小泄漏检测技术研究62液压与气动20O9年第8期直压式微小泄漏检测技术研究廖翊诚,华晓青Research0fAirLeakTestTechnol0Based0nPressureUAOYi-cheng,HUAXiao-qing(上海大学机电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上海200072)摘要:介绍了直压式泄漏检测技术的原理,对直压式泄漏检测技术检测过程的各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推导出了测试阶段内任意时刻的泄漏量和气体压力的函数关系式,最后对直压式泄漏检测仪的标定设备即标准泄漏容器做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标准泄漏容器的一些结论.关键词:直压式检测;泄漏;标准泄漏容器中图分类号:TH137文献标识码
2、:B文章编号:10004858(2009)08一D062_()4引言在汽车,空调,冰箱,电子产品等零部件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对产品进行准确和高效的泄漏检测.泄漏检测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压力测量法因其适用面广,测量准确度高,性能稳定且操作简便,近年来在容器的气密性检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压力测量法是对被测件进行加压或者抽真空,然后对被测件隔离气源,用压力传感器对压力变化进行检测,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压力值变化大小来判断被测件的气密性是否合格.利用压力测量法进行泄漏检测,只需知道压力的变化量,就可推断出泄漏量的大小,而现在对压力的采集已有成熟的压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将采集到的压力信号转换为电气
3、信号,信号的采集与处理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可以实现整个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也避免了烦琐的检测前后的工件处理工作,减轻劳动强度.压力测量法根据检测回路的不同,可以分为直压式泄漏检测法和差压式泄漏检测法等几种.收稿日期:20o928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Y0102);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B67)作者简介:廖翊诚(1981一),男,江西赣州人,硕士,主要从事精密测试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污染物,以保证伺服阀工作稳定可靠.2)把好"六关",使污染控制落到实处使维修人员明确飞机液压系统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有关污染控制标准,知识和规
4、定的学习,增强防污染的自觉性,努力把好"六关".①把好"病从口入"关.严格防止从各种接口,如加油口,吸油接头和增压接头等处混入污染物;严格防止在加,拆,装,换的过程中混入污染物.②把好"油料关".加入液压系统和保障设备的液压油必须符合规定的污染度要求,各种化验,批准手续齐全,新油也要化验,检查和过滤.③把好"修理关".避免液压附件在分解,装配,调整和试验等一系列维修活动中混入污染物;液压系统一般容易发生大维修伴随着大污染,所以修理全过程都要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④把好"监控关".机务人员不仅要经常,仔细检查油液污染状况,而且要不断提高测试设备性能和监控手段,以便对污染实施有效控制.⑤
5、把好"验证关".对污染严重的飞机液压系统清洗合格后,必须加强监控.如检测结果达不到控制标准,则应视为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直至合格为止.⑥把好"地面保障设备关".地面保障设备应按规定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并严格管理制度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由于违规操作而使系统严重污染.参考文献:[1]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M].重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0.[2]赵维义,等.某型飞机构造讲义[z].青岛:青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1990.2OO9年第8期液压与气动63直压式泄漏检测法用得非常普遍,其工作原理就是直接利用采集到的压力信号进行泄漏量计算的方法,本文对直
6、压式泄漏检测法进行详细分析.1工作原理直压式泄漏检测法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气体从气源出来,通过气源三联件,由精密减压阀精确设定对被测件的充气压力.当电磁阀1通电,电磁阀2断电时,被测件被充气,充气完毕后电磁阀1断电,电磁阀2通电,被测件与标准体积容器相同,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被测件的压力变化,由上位机自动计算出被测件的体积,并保存作为下一步计算的初值.电磁阀1通电,电磁阀2断电,再次对被测件充气,充气截止后,电磁阀l,电磁阀2同时断电,通过采集卡采集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数值,利用总线传输到上位机,由上位机软件计算出被测件的泄漏量,同时实现实时曲线的显示和自动判断被测件是否合格.当检测仪使用
7、一定时间后需要进行标定,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此时只需要用标准泄漏容器替换被测试件,测出一定时间内实际压降值和理论计算压降值相比较即可判断检测仪是否需要调整.图1直压式泄漏检测工作原理图2检测过程分析直压式泄漏检测分为充气,平衡,测试,放气四部分.充气过程是指用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源对被测件进行充气的过程,充气时间由气源的压力,流量,被测件体积大小以及充气后被测试件所要达到的压力值决定.充气过程一方面伴随着发热,导致被测件内腔温度会升高;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