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80075
大小:10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墙体裂缝的原因及修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墙体裂缝的原因及修补方案现在的建筑都是用钢筋水泥铸造而成的,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很多墙体裂缝的情况。人都是视觉动物,墙体裂缝往往看起来是非常恐怖的,就好像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危楼之中,每天都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事实上这也要看墙体裂缝原因,才能判定它的危险性。墙体裂缝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自然原因,有的是人为原因。因此我们在发现墙体出现裂缝后,都要先判定墙面裂缝的原因,进而决定墙体裂缝修补的各种方案予以实施。下面就随笔者了解一下墙体裂缝的各方面知识吧。 一、墙体裂缝类型 首先是要确定墙体裂缝的本质,是哪一种类型墙体开裂。墙体裂缝
2、是建筑结构的墙体部分产生的开裂现象,按照材料自身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1、混凝土墙体裂缝。 2、砖砌体墙体裂缝。 3、新型隔墙板裂缝,如:grc板、石膏板裂缝等。 4、不同材质墙体产生的裂缝,如混凝土与砖砌体间的开裂,此类裂缝常出现,如施工洞裂缝。 二、墙体裂缝原因 (一)墙体裂缝原因——不均匀沉降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会引起建筑物纵横向不规则弯曲变形,当建筑物整体刚度较差,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的应力时,便会在砖砌体的某些部位产生拉、剪应力,当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便产生裂缝。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砌体
3、裂缝常见的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及垂直缝等。这些裂缝多发生在首层,少数也会出现在其它层。通常,伴随地面开裂,重者可使房屋倾斜。墙体裂缝修补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 1、地基不均匀; 2、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如地震导致墙体开裂。 (二)墙体裂缝原因——温差裂缝 由于温差形成的裂缝其形式有正八字缝、倒八字缝、水平缝等等类型。以砖混多层房屋结构为例,当屋盖是钢筋混凝土板而墙体又为砖墙,则该墙体特别容易产生温差裂缝,特别是顶层及女儿墙根部。 因为屋盖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和墙体材料的砖砌体,二者比较其线膨胀系数相差一倍;且
4、屋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热平均要比墙面大一倍左右,特别是在夏季。如果屋面保温处理不当,屋盖产生较大的温度膨胀变形(冬季会产生冷缩变形),使屋盖和墙体间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剪应力。当剪、拉应力大于砌体抗拉、抗剪应力时,墙体便被拉裂。墙体裂缝修补 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顶层圈梁2-3皮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继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在转角处纵、横塘水平裂缝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缝。墙体裂缝修补 (三)墙体裂缝原因——其他 1、墙面开槽后修补涂刷不当,导致墙面收缩出现裂纹。 2、抹灰时水泥的配比不准确有时也是导致墙面裂缝的
5、原因,配比高了就容易开裂。 3、墙面腻子的配比不当或者是刮抹不均匀。 4、乳胶漆和水的配比不合适,以上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会导致墙面开裂。 三、墙体裂缝修补方法 墙体裂缝修补1:石膏粉。用腻子刀刮出空隙的宽度,并刮成八字型,外宽里窄。然后用石膏块干粉添堵空隙,填堵深度不小于30-40mm,不需与墙面填平,比墙面低1-1.5mm。 墙体裂缝修补2:打磨。刮821腻子2-3遍与原有墙面抹平,干后用砂纸打磨平。 墙体裂缝修补3:再次涂刷。调墙面涂料,涂料调好后先刷样板,干后与墙面颜色比照,颜色接近,色差不大,再涂刷墙壁。这种
6、墙体裂缝修补方法是最常用的。 墙体裂缝修补4:“u”型槽钢丝。墙体裂缝如果是大面积出现裂缝的话,将开裂处墙面基底凿成“u”型状,“u”型槽间距大于20cm以上,并对凿好的基底进行凿毛处理,再挂钢丝网。 墙体裂缝修补5:“打补丁”方法。在将墙面基底处理干净后,空隙处刷108胶后贴玻璃布或牛皮便条。或者先在墙面上贴上一层的确良布、牛皮纸或报纸,利用纤维的张力,来保证乳胶漆漆膜的完整。这种墙体修补方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效果一般。 墙体裂缝修补6:安装石膏板。将墙面表面的保温板去掉,或将水泥墙面除去,在保温层外面先安装一层石膏板或“
7、五厘板”,然后在上面做乳胶漆。这种做法可以将不规则的裂纹全部去除,裂缝的地方一般就是板材之间的接缝,比较好处理。但这种办法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 墙体裂缝修补7、弹性材料弥补。采用带有弹性的装饰材料。目前,有一种“弹性腻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墙壁裂缝问题。某种墙漆也能起到弥盖墙面细小裂纹的作用。但这些材料本身的“弹性”较小,在裂缝很厉害的墙面上就不起作用了。 墙体裂缝修补8、去除保温层。有些业主发现墙体裂缝后,采取的修补方法就是干脆将墙体的保温层去掉。虽然这种办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会降低墙面的保温、隔热性能,算是饮鸩止渴的
8、一种方法,小编建议不使用。 墙体裂缝修补9、保湿。房屋装修结束后,可在每个房间内放一盆清水,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可有效地防止墙体裂缝的出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