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堂戏唱腔研究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

ID:12467619

大小:23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7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_第1页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_第2页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_第3页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_第4页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巴东堂戏唱腔研究张延莉内容提要:巴东堂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地方小戏,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巴东堂戏的唱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音乐形态分析,比较了各角色唱腔的音乐异同,挖掘出其本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询了巴东堂戏唱腔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巴东堂戏大筒子腔小筒子腔音乐形态文化内涵引言巴东堂戏,属起源于长江中上游的梁山调系统内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主要流行在湖北省巴东县一带。它与南剧、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鹤峰傩愿戏,并称为湖北省恩施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五朵金花”。2007年,巴东堂戏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批准申报国家级非物

2、质文化遗产。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川鄂咽喉,鄂西门户,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巴东堂戏就产生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此流域东、西、北三面被大、小神农架群山包围,南抵长江三峡,是三峡腹心。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杂居,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为更好地研究巴东堂戏,2006年寒假,笔者曾前往重庆巫山县,实地详细考察、了解巫山堂戏。结果发现,巫山堂戏仅在巫山县与巴东县接壤的邓家乡一带流传,且巫山堂戏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拍摄的专题片由巴东县堂戏班子协助拍摄。可见,巴东堂戏在其发源地及周边地

3、区具有相当的影响。身为巴东人,且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学习方向的笔者,希望利用所学知识,能为巴东堂戏的“申遗”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这也是此研究的最初缘起。同时,笔者具有“局内人”和“局外人”①“局内人”和“局外人”:在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83-84)中解释这是美国语言学家李派克(kennethleepike,1912-)提出的“Emic”和“Etic”这对概念所对应的中文概念,于60年代被引进到民族音乐学中。“Emic”的方法是力图身临其境,欲使对象主体化的态度,是局内人所持的立场。而“Etic”则是外来的分析者所

4、采取的立场,是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始终坚持客观性来对待调研对象的态度。力图身临其境,欲使对象主体化的态度,是局内人所持的立场。双重身份的优势,便于在现有研究能力下,以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经验,对巴东堂戏进行深入研究。而在笔者着手巴东堂戏研究后发现,巴东堂戏虽然属于比较原始的地方小戏,但是由于它的两大主要组成腔调——“大筒子腔”、“小筒子腔”,分别由四川梁山调和湖北汉剧流传到该地演变形成,因此堂戏中具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并存的现象。而堂戏流行地又是土汉民族杂居地,故堂戏音乐中又存在土汉文化的交融。所以笔者决定以巴东堂戏最主要的部分——唱腔为研究对

5、象,认识文化中的音乐,探索音乐中的文化。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搜集整理过程中,笔者将其归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将巴东堂戏作为地方戏曲品种之一的一般性介绍文字,如田联韬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1],《巴东县民族志》[2],林永仁、来层林著《巴楚文化》[3],《巴东县志》(1993)[4];ShenLongbaolookintheeyes,forachancetokillhim.ShenLongbaobehindsmarttokeepgendarmes,pickedupabrickreservoirincottonvest,walkedintoasmallal

6、leycorner,seeingfourweeksnobodywillstepupandpulledoutbricksAsahionmilitarypoliceknockeddown.UnsuspectingJapanesemilitarypolicewasflaccidparalysis.ShenLongbaopickedtheJapanesemilitarypolicegunincottonvest,leave13第二类是关于巴东堂戏“民族志”式的记述,这类书籍一般都附有曲谱,但只客观描述不做音乐上的分析研究,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5

7、],《中国戏曲志》(湖北卷)[6],湖北艺术学院整理汇编成册的《巴东堂戏》[7],《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堂戏申报书》[8]。第三类是关于巴东堂戏的音乐研究,如刘正维所著《戏曲新题——长江中上游小戏声腔系统》中作为梁山调系统之一的巴东堂戏音乐与系统内其他音乐的比较研究[9],在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编著的《巴东堂戏》一书中也有关于堂戏声腔、伴奏的研究[10]。另外在《巴东堂戏》一书中还提到巴东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当地一些学者也有相关研究文章,据作者高源章介绍这些文章多存于文化馆内,未公开发表,他曾阅读过作者的手写稿但后来遗失。笔者目前也确实未能在公

8、开刊物搜到相关文献。纵观前人研究,关于巴东堂戏的研究多为介绍性文字,专门的堂戏音乐研究很少,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