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61703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7
《历代科举考试(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讲科举考试一、历代科举制度概况。1.自秦始皇称帝后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汉代实行“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至清代实行科举考试制。从隋朝到清末,科举考试有1300多年的历史。2.科举考试,即分科选举人才,最早始于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于该年四月下诏定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后的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唐承隋制又增加了明经、明法、俊士、明书、明草等科。当时“自是士人所趣向唯明经、进士科而己”。因为“进士大抵千人得第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故当有“三十老明经,
2、五十少进士”之说,可见进士科最难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故是科更为社会所重。至此士子“专以进士科为贵”,宋略同于唐又新增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等科。宋自神宗后“罢诸科而并于进士取之”。以后历代沿为例,成为我国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二、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的兴盛和衰亡科举考试制度至明已近千年之久,该制度更加完备,考试文用八股,特别古板严刻,僵化繁锁。科考只以明永乐年间颂布的《四书·五经大全》为唯一教本。明代科考除洪武六年至十五年停考了十年外基本上都按“三年大比”制进行。清代科举大体仿明,略有变更,更为繁密周祥。清代除进士科外还特别举行
3、了三次制科,即:康熙、乾隆时二科博学宏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济特科以应当时选拔人才之急需。此外乾隆时还举行了六次翻译科考试可谓创举。因两朝科举考试制度大体相同,故不再分别论述。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现详述如下: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朝廷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资格考试“岁考”。“岁考”不及格,“秀才”头衔就会被剥
4、夺。),寅、申、巳、亥年为科考(府一级的举人报名考试“科考”)。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娼、优、皂隶(原为古代的贱役。源至春秋时期的等级之说,所谓皂者:卫士也,无爵而有员额者;所谓隶者:获罪者狱其责,即因犯罪而服役者,所以有当时有这样的列序:政事奴隶∶皂、隶、舆、阍、司宫、寺人;生活奴隶∶僚、仆、台、圉、牧、竖、奴、婢、徒人。后世连称皂隶,大抵是说那些小衙门中的使唤公差)之子孙,并无居
5、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第一场试一文一诗。第二场仍一文一诗。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考期在二月。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府试考期在四月。院试,主考官为学政。一般以监察御史(隋朝始置。唐时监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级别为正八品上。宋时有御史台,设监察御史六人,从七品。至元,监察御史为三十二员,正七品。明代的都察院设地方十三道的监察御史共一百一
6、十人,均为正七品。到了清朝,各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乾隆十七年统一定为从五品)、各部侍郎(尚书的官衔是从一品,侍郎的官衔是正二品)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再加者为“附生”。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秀才是求
7、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第二级乡试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贡院是科举考试的考场。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牌坊于大门东西两侧。公堂中悬御书“旁求俊义”匾。乡试时间每
8、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清沿明制恩科例外。顺天府乡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