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59201
大小:175.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7
《中国风景园林名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刘敦桢(1897——1968)刘敦桢于1897年出生在湖南新宁一个清代的官宦之家。曾祖父与祖父先后都曾担任过州、县地方一级的首辅。因此,在家乡也建造了一座中上规模的住宅。但住宅丝毫感受不到后来在别处所见到的传统园林气息。后来他在多次拜访县内的亲戚家时,在其中一些宅第的庭院和后园中,曾经见到不少花木的布置。也许它们已经比不上初建时的规模和盛况,但是在几十年前,当时年幼的刘敦桢很可能就是从这些地方,获得了对中国传统园庭最早的感性认识。1990年夏,刘敦桢随两位兄长来到湖南的省会长沙,并就读于新式学堂,这对他的思想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转变。2年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成
2、功,要进一步全面改革的思潮在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子中更为蓬勃发展。刘敦桢矢志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并在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日本。他在东瀛学习和生活的10来年间,不但进一步吸纳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完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学业,还明确了今后的追求和人生道路。而日本全国上下对历史文化古迹和园林的高度重视与可以保护,更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因为旧中国在这些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回国后,他首先从事的是建筑设计的工作,后来又投身于建筑教育。在工余假日之际,则对沪宁杭一带的古建遗址进行参观调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传统园林。特别是他后来长住苏州时期,
3、曾与当地匠师首领姚补云老先生结为忘年交,经常同出踏访古建、园林、住宅,并相互切磋研究。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他对传统园林的兴趣和认识,虽然在那时,这还不是他在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中的重点。1932年夏,前往北平全力投入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从那时到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的前夕,他在文献研究和实物调查2个方面都作出了大量和重要的成果。具体工作对象除了宫殿、坛庙、陵墓、官署、寺观、桥梁、牌坊……以外,对传统园林也颇有涉足。如发表在《刘敦桢全集》第一卷中的《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和第二卷中的《修理故宫万春亭计划》,就是针对清代皇家苑囿设计资料的整理与考证,以及对苑园中具体建
4、筑的维修保护。而在第三卷的《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中,则记述了江南苏州木渎镇一座民间著名的严家花园与城内汪园(即环秀山庄)当时的情况。这些都显示了刘敦桢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重要组成之一的古典园林,已经有了相当的重视。虽然已知遗存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为数不多,分布也较为集中,但由于当时营造学社的工作重点并不在此,致使他对这一有突出特点的学术领域,迟迟未能作出更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抗日战争以前,对此作出专门研究的,仅有童寯先生撰写的《江南园林志》。这是当时国内有关学术界对我国南方园林的唯一专门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极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条件下,是刘敦桢首先对一切建筑之
5、源的民居,开展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后来在1957年出版了阶段性成果《中国住宅说》)。这一举动,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对此领域的研究热潮。这时随着对民居的广泛调查,使得若干附属于不同等级住宅的私家园林浮出了水面。而这又正是他多年以来曾经予以关注而未来得及研究的专题。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厚基础的他,当即意识到这一尚待开拓领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于是就立即将研究工作的重点,由原来的民居转向了园林。他迅速组织所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历史教研组的全体人员,对已掌握的现有资料进行排比和筛选,最后确定了以苏州为中心、以私家园林为重点的
6、研究方针,以及缜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此项工作从1954年夏季正式开展。首先就苏州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生产、人文状况和历来造园状况等方面的资料,作出尽可能广泛与细致的收集。同时又对市区内外各类大小园林和庭院的位置、名称、性质、面积、保存状况、兴衰历史等予以全面的调查和统计,借以确定今后工作的范围和重点。然后再分别对它们作进一步的文字记录、摄影和测绘。只要是园林中的一切,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的建筑、山石、水面、花木和附属艺术(家俱、匾联、书条石等),都要力求详尽并反复核对(外形、尺寸等),务必做到资料真实与准确无误。就这样,在刘敦桢的亲自参与和大家的积极
7、努力下,通过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研究的日益深化,很快就获得了重要的进展。在1956年南京工学院举行的第一次科学报告会上,他作了《苏州的园林》的学术报告,总结了2年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报告(包括以后在《建筑学报》上的刊载)的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注意,并且很快在国内的建筑学人中,掀起了继民居研究后的又一高潮,其影响至今仍十分深远。刘敦桢没有为这一初步成绩沾沾自喜或裹足不前,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了后续的工作,并要求大家在已获得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益求精,以取得更为巨大的成绩。通过他和大家不懈的努力,至1960年完成了初稿,并易名为《苏州古典园林》。但是在后来的“文化
8、大革命”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