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46277
大小:29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7
《数学:3.2《复数的四则运算》素材(新人教a版选修2-2)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数中的几个结论及共应用数系由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之后,实数系中哪些公式和法则仍然成立,哪些不成立,又有哪些新的公式和法则,是同学们不易弄清的问题,以下给出几则在复数系中仍然成立的公式和法则及几个新的公式和法则,并简单举例说明其应用. 一、中点公式:A点对应的复数为,点对应的复数为,点为两点的中点,则点对应的复数为,即. 例1 四边形是复平面内的平行四边形,三点对应的复数分别为,求点对应的复数. 解:由已知应用中点公式可得的中点对应的复数为,所以点对应的复数为. 二、根与系数的关系:若实系
2、数方程的两复根为,,则有,. 推论:若实系数方程有两虚数根,则这两个虚数根共轭. 例2 方程的一个根为,求实数,的值. 解:已知实系数方程的一个根为,由推论知方程的另一根为,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 三、相关运算性质:①为实数,为纯虚数;②对任意复数有;③;④,特别地有;⑤;⑥. 例3 设,且,求证为实数. 证明:由条件可知,则, 所以,, 所以为实数. 四、两则几何意义:①的几何意义为点到点的距离;②中所对应的点为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圆心,半径为的圆上的点. 例4 若,且,则
3、的最小值为 .解:即,对应的点为到点的距离为定值1的所有的点,即以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的点.即,为圆上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减去圆的半径,可得结果为3.复数与平行四边形家族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平面几何图形与某些复数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及相互转化的途径.在求解复数问题时,要善于考察条件中给定的或者是通过推理所得的复数形式的结构特征,往往能获得简捷明快、生动活泼的解决方法.下面略举几例,以供参考. 一、复数式与长方形的转化 例1 复数,满足,,证明:. 解析:设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
4、点为,,由知,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故可设,所以.例2已知复数,满足,,且,求与的值. 解析:设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为,,由于,故, 故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从而,则;. 二、复数式与正方形的转化 例3 已知复数满足,且,求证:. 证明:设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为,,由条件知,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为正方形,而在复平面上对应的向量为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所以. 点评:复数与向量的对应关系赋予了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几何意义的运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三、复数式与
5、菱形的转化 例4 已知,,,求. 解析:设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为,由知,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考虑到时,;时,无意义,故使为纯虚数的充要条件是,且,. 复数的加减法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复数与平行四边形家族联姻的前提.通过本文我们发现深入抓住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本质,可使我们求解复数问题的思路更加广阔,方法也更加灵活.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
6、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
7、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
8、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构建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