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ID:12419355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7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_第1页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_第2页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_第3页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_第4页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生诚信问题相关研究综述1.1关于诚信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占国的美称,中国古圣先贤的诚信守信为世人称道。然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大,国人的诚信传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注水肉、有毒米、假药、假烟、假酒、假广告、假公章、假新闻、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书、假帐目、赖帐、欠帐、违约、毁约,等等,小一而足。更可怕的是诚信的失范进一步危及到了祖国的卜一代。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杳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有位退体赋闲的小学校长曾经突发奇想,对某县36所小学及初中学生的作文木进

2、行抽杳,在1468篇记叙文中,主人公为“表弟(哥)':“表姐(妹)”的竟占了68.7%,而所记叙的好人好事也绝大多数是拾金小昧(手表、钱包、证件)、舍身救人等。而日常生活中,诸如同学之间相互模仿家长签字来搪塞老师、花钱请人到校开家长会、利用先进复印技术修改成绩和评语的事例更是小胜枚举。一位做了近三十年班主任的老教师不无担忧地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诚信,几乎让你无法对其信任。”1.2论文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诚信两难情景中的认知选择,诚信两难情景中的行为选择,诚信两难情景中学生的知与行的对比分析:把认知选择中与考试情景相

3、对应的题的答案与实际考试情景中学生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架构: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与实证部分,整个研究遵循了从理论到应用的研究思路。理论部分的线索为诚信的定义-----诚信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文献综述-;实证部分:利用两难诚信故事测量小学生对诚信的认知选择,设置两难诚信情景测量小学生对诚信的具体行为选择。1.3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去年国家颁发了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孰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加宣传,除了说明目前的诚信危机外,也说明了国家对诚信的重视。儿

4、童期是个体从幼年转向成人的关键期,是个体维持在儿童形成的良好品德的保持和发展期。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诚信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成败。当前少年儿童的“知行脱节”或“言行不一”我国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这种知行相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从两难诚信情景中研究儿童的知行选择,可以给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提供新视点和角度,建立儿童道德教育计划。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主题来说,弘扬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头等大事。小学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也是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

5、观教育的宣传主阵地和践行主阵地。儿童是小学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的国家主人。因此,对儿童展开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能为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同时获得一些事实资料,加大道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今后的继续研究作铺垫。2文献综述:2.1对道德的研究2.1.1国内外关于道德品质的相关研究2.1.1.1国外关于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方面的研究    19世纪末,[1]英国的巴恩斯(E.Barenes)发表了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

6、伦勃格(M.Schallengberger)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报导了他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玛格丽特·夏伦伯格提出的道德实在论(即儿童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而不是从引起行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7,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同时总结了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

7、儿童道德评价能力,这是最早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 新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也就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种认知过程的实质被称为“替代强化’,(Vicariousreinforcement),[2]它能够迅速地影响到广泛的行为领域。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

8、ik,Erikson)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3]主要观点是:人的个性、道德品质特征有向任何一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且最初并无好坏之分,人格的全部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个体在每个阶段内都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些发展任务是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因而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某些普遍性的问题。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