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黎明前的“呐喊”——忆“骆驼社”的战斗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黎明前的“呐喊”——忆“骆驼社”的战斗历程1948年春,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福州高工学校)地下党组织,勇挑革命重担,组建"骆驼社",为迎接福州解放作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们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骆驼社"创建60周年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情注"骆驼",思潮澎湃,深感许多往事值得回顾.一,"骆驼社"的诞生1948年秋天,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以济南解放为标志的北方战场的胜利消息,传遍国内外.但武夷山麓南边,却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最艰苦的时刻.蒋家王朝不甘于史林一叶FUJIANDANGSHIYUEKANII1949年3月."骆驼社"部分成员合影.前排左
2、起为:陈良正,陈正端,唐永元,卢诗润,林元实,梁超浩,后排起为:吴秉周,丁嘉民,方鲁,林士锋,林法中,刘翼民黎明前的失败,将其党政机关南迁,企图负隅东南沿海,国民党政军要人云集福州,特务活动猖狂,不断捕杀我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就在这种情势下,福建高工的一些地下党同志迫切地感到需要更好地组织起来,投入到更多的革命实践中去.1948年秋季开学不久,首先由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三年制电机科三年级的梁超浩,方鲁,林士锋等同学经过几次聚谈,讨论成立一个新的战斗团体.当梁超浩建议把这个战斗团体取名"骆驼社"时,得到其他几位同学的一致赞成.取名"骆驼"的含义就是:当时蒋管区的社会环境
3、是年轻人的沙漠,我们愿作坚忍不拔的骆驼,穿越险冈恶山,走向绿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年选择骆驼呐喊忆"骆驼社"的战斗历程口梁超浩林士锋陈良正林法中陈孟庄这个名字,作为组织一个战斗社团并出版一个刊物的出发点."骆驼社"最初的成员有20多名,其中多数是高工学生或曾在高工就读过的同学,他们就成了"骆驼社"的骨干."骆驼社"从1948年10月组成,很快发展到包括福州高工,福中,光复,格致,高农,高商,三一,福商,闽侯师范,福州女中等中等学校,并在社会的其他部门,在闽北,闽东以及山东,浙江等外省,都有了自己的社员.到1949年初已发展到70多人.在"骆驼社"社员中,有许多位地下党员,但是
4、除了原来就属于一个支部或小组的同志彼此知道组织关系外,其他同志之间,虽然当时已做到生死与共,但不曾相互交代过组织身份,这是地下党的组织原则."骆驼社"里的地下党员,都恪守着地下时期严格的组织纪律.但是,"骆驼社"得到许多学校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如卢诗润同志的上级严传全同志(光复支部书记j,林士锋同志的上级潘向龚同志(高农支部书记),梁超浩同志的上级吴毓桂同志,陈良正同志的上级郑学珍同志都对"骆驼"的工作给了许多及时的重要的指示.尤其是潘向龙天同志对"骆驼社"的工作给予极大关心,除了指导支部里的几位党员参加"骆驼"刊的编辑,供稿,让支部的多位党员参与"骆驼"刊的发行传播外,还安排
5、在轮船上当轮机技工的林友川通过做些贩运生意以筹集款项,为"骆驼"的印刷出版提供物资支持,这就使"骆驼社"的工作能蓬勃开展起来.每一个在"骆驼社"工作的地下党员,当时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是在执行党的任务,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斗争着.二,创建宣传舆论阵地——《骆驼月刊》组建"骆驼社"的目的,是通过33这个组织形式把进步青年(主要是中学生)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学习形势,学习政治理论),共同战斗的集体,为迎接福州解放作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骆驼月刊》是"骆驼社"创办的主要刊物,它是一个政治,时事与文艺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有社论,时事述评,征文特辑,各地通讯,世界知识,
6、青年生活,文摘,金字塔,瀚海,骆驼园地等10个栏目."时事述评"栏,有评述当时革命战争形势,如"一起一伏的南北战局","南京兵临城下","万木无声待渡江"等;有抨击反动统治垂死前的恶行,如"野兽!野兽!野的前一首((T,V,宋》是对即将死亡的四大家族的送葬檄文.后一首《渡江问题》,利用儿歌形式,通俗地说明解放军渡江的必然性.独幕剧《奸匪》是对蒋帮灭亡前夕对革命人民疯狂屠杀的一幕录像."瀚海"是文学专栏,但其中大部分作品仍是直接为革命呐喊的,如散文《黎明》,呼唤着即将到来的黎明,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新社会;涛《饥饿的野火》,喊出了"饥饿是没有阶级性的/学生,教授,农夫,工人……/一
7、切法令,枪杆都防御不了……"是对于8个月后又一次反饥饿反迫害运动的预言与召唤.诗《沉默》,虽只有短短的9行,但富一骆驼月刊兽!","评《观察》停刊","战犯无罪?"等,是当时反响较大的栏目.征文栏,通过"我喜欢的一本书"和"我不喜欢的一本书",介绍了一些革命书籍,如《李有才板话》,《新人生观讲话》,《马凡陀的山歌》等,驳斥了一些反动低级书籍,突出的是对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的抨击."金字塔"综合栏中一些文章,也有较大的政治分量.如杂文《战犯》针对当时国民党报纸上对惩办战犯问题的种种谬论给予驳斥.《真和伪